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馬海燕)在人們慨嘆“道德滑坡”、“世風日下”的當下,學者們對此有著更深認識。在今天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全球化時代的傳統價值、德性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上,多位學者不約而同把報告的焦點集中在了探討道德滑坡的根源上。倫理學者們認為,當代中國道德發展遭遇的根本問題是“無倫理”。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樊浩認為,人們憂患今天的道德狀況,似乎問題總存在于道德領域,也總歸責于個體道德,而其背后更深刻的倫理根源卻逍遙于思想的觸須之外。結果雖然社會總是不斷地呼吁和加強道德建設,而其效果總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在于道德背后深刻的倫理問題沒有解決。
樊浩表示,當前我國道德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倫理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他所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表明,人們普遍對道德自由滿意,但對作為道德自由的倫理后果即人際關系,卻高度不滿意。市場經濟制度使現實社會生活領域徹底貫徹了經濟理性,倫理乃至政治最多只在“市場失靈”時作為某種補救措施,即所謂“第二只手”、“第三只手”。至今,中國社會仍未真正找到經過深刻而巨大的變革之后,使倫理普遍重新在經濟運行中“在場”的有效機制。
對于當前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龔群從兩方面做了詳細分析:一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個人的進取意識和創新意識有了空前提升,人們的自主意識開始在道德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價值多元已經成為普遍事實。另一方面,則是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化也日甚一日。在中國快速發展和現代化轉型時期,復興傳統倫理無論是對于社會道德還是對于政治發展來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而對于如何復興傳統倫理道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認為,要實現儒家傳統德性與現代公共道德的對接,要不斷強化對傳統圣賢君子美德倫理的教育,不斷提高現代公民規則意識和守德守法意識,將中華傳統倫理與現代西方道德精神相融合,建設現代社會新道德。
肖群忠特別強調,規則至上意識需要不斷在國人中予以強化,這不僅需要德教的影響滲透,而且需要通過制度與法律來加以保證。以現代城市中的交通規則為例,國外人對紅綠燈的嚴格遵守就是這種規則意識的體現,開車人即使在深夜無人情況下,只要是紅燈就不會走,急用車道即使在車非常堵的情況下也沒人占用;而中國人的機會主義,常常使得很多人開車在沒有攝像頭監控的情況下闖紅燈,急用車道被占用,這都是缺乏守則意識的表現。(完)
原文鏈接:[中國新聞網]人民大學舉辦“全球化時代的傳統價值、德性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
(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