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打造成提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性的新窗口。”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程天權
江南的六月,淅淅瀝瀝的小雨給姑蘇古城增添了幾分韻致。就在這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中,一抹別樣的紅色尤為醒目,這就是位于蘇州獨墅湖高教區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
校園內師生們步履匆匆,不時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師生為即將舉行的中美法學院院長會議緊張籌備。
多元文化、國際交流已是這里的常態。正如國際學院的名稱所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已經成為一個在江南勝境中從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國際性平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如此評價,這是一個“提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性的新窗口”。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2011年10月在學院視察時說,國際學院要為高等院校探索異地辦學的新模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一個國際化的大家庭”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有一道獨特的景致,來自許多國家的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同在一個課堂內,很多同學都能熟練地使用漢語、英語、法語進行交流。占地面積并不大的校園內,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們和諧相處,組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家庭”。
早在2009年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開學前夕,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紀寶成就明確將“高層次、有特色、國際性”作為國際學院的發展戰略定位。3年來,國際學院通過辦學模式創新,國際性大大提升。
學院不僅請海外教授講學團到國際學院舉辦講座,還開拓思路,陸續引進了多名外國學者作為國際學院的常駐教師,讓同學們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國際教學思路和方法。
計興辰是國際學院中法本科實驗班2010級的學生,他未來5年的學習生涯將分別在北京、蘇州、法國度過,教授他的老師也分別來自北京、法國,而這些老師當中,絕大多數都有著國外的留學背景和從業經歷。計興辰說,“為學生呈現開放、多元、共享的國際交流空間,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在將洋教師“請進來”的同時,國際學院也積極推動學生“走出去”。國際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學生,擁有較多機會作為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志愿者,被派往各國孔子學院任教,發揮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
“學貴得師”
國際學院成立之初,很多老師和學生有這樣的擔心:國際學院遠在蘇州,師資水平能與本部一致嗎?
這一點,從學院成立之初,就被學校負責人考慮在內:“學貴得師”,優秀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教學質量。
為保證在蘇州的國際學院的學生享受到人大“原汁原味”的師資力量,3年來國際學院的各個分院,包括法學院、商學院、文學院以及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等全力響應學校的要求,堅持從本部派老師赴蘇講授專業課程,同時在學校統一安排下自行選聘優秀師資,逐步形成自聘教師、常駐教師與臨時來蘇教師三類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的局面。
“蘇州這邊雖然常駐教授不多,但集中授課保證了師資,感覺與本科時期差別不大。”漢語國際教育碩士2010級的王婉秋本科在人民大學哲學院就讀,她這樣評價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持續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國際學院出臺一系列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和措施,從根本上保證教師隊伍的高水平和教學科研的高質量。學院要求廣大教職工樹立符合“高水平、有特色、國際性”的發展觀,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學習,以提高國際交流能力。
就這樣,在典雅秀美的古城蘇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已經成為一抹亮色,在高等院校異地辦學新模式探索的征途中,踏實邁進;在助力中國人民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征程中,踏實邁進。
相關鏈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探索高等院校異地辦學新模式——好一抹江南綠中的“人大紅”
(編輯: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