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陳菁霞)“秦究竟是亡于法家,還是亡于沒有徹底遵循法家”?在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韓非子與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學者周熾成提出的這一問題立即引發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周熾成提出上述問題的理由是,秦的很多做法恰恰是法家所反對的,如聚 斂過度,徭役過重等。韓非子《亡征》篇中列舉的一百多種國家滅亡的征兆,秦始皇的做法就占了好幾條。“法家要為秦亡負多大責任呢?如果我們從歷史事實而不 是從后人的構想出發,我認為秦亡的關鍵還是在趙高,沒有趙高可能就亡不了”。
法家強調人的動物性,張揚人的物欲,重視政治效率,強 調富國強兵。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榮明說,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法家重物不重人,這是其根本問題。法家的是非功過很清楚,秦統一中國,依靠的是法家學說。 最近有一些學者翻案,認為秦亡于政,非亡于制,更有人說,秦不是亡于法家思想,我覺得這樣講的人往往背后隱藏著他的政治價值觀,其實秦亡于法家的問題是一 以貫之的,不能用研究者自己的好惡把它一分為二。關鍵的問題在于,秦統一以后的政治大環境變了。原來有敵人,統一后敵人沒有了,所以它一步一步走向極端 化,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趙高、李斯的勾心斗角乃是法家理論一以貫之的邏輯必然。
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指出,“凡與民為敵者, 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是?《過秦論》里真正重要的一句話。秦制可能確實違背了韓非子、法家所講的一些東西。秦始皇過于勤政,這也是法家所反對的。對周熾 成的觀點他表示贊同。“當然秦過于迷信法律的有效性,忘記了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教訓,它的法律超過了人性的限度,而它的征戰、大興土木也超 過了生產力的承擔極限。但是我不覺得秦亡跟法家有那么直接的關系,秦政在很多地方違背了法家的教訓”。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漢初儒生 總結的,這些人在秦朝過得很不如意,他們的看法帶有很強的傾向性。秦始皇推崇法家,李斯、趙高都是法家人物,這都沒有問題,但思想家究竟要為現實政治負多 大責任是值得考慮的”。對于秦是否亡于法家,人大國學院院長黃樸民提出了上述看法。他指出,從刻石、出土秦律看,秦朝也講“君懷臣忠,父慈子孝”這樣的典 型儒家倫理,因此秦的統治思想比較綜合,既有法家的,也有儒家的。秦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秦亡的原因出自漢儒的總結,所以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 攻守之勢異也”的斷語就成了后人評論秦亡原因的典型看法。
秦的暴政之所以失敗,是由很多偶然因素和舉措失當造成的,這其中有兩個基 本問題,跟法家沒什么關系,一是東西平衡沒有處理好,秦漢時代中國戰略格局的基本問題是東西關系,秦統一之后沒有解決好東方六國的舊勢力。二是軍事部署失 當,重外輕內,把主力放在長城、嶺南一線,以致陳勝、吳廣起義之后救援不及。所以我們不要過多地看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何況秦的思想本來也 是綜合的。而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龔留柱則指出,雖然他同意思想家不必為現實政治完全承擔責任的說法,“但如果說秦亡與法家沒關系,我覺得多少也有點 輕描淡寫。因為秦的政治行為出自法家的政治邏輯”。
原文鏈接:[中華讀書報]學界熱議“秦是否亡于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