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新興國家崛起給美國帶來的壓力和挑戰,美國力推兩大地區性的貿易體系——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議(TTIP)。這“兩洋戰略”的實質是,美國企圖重新構建新的全球貿易體系。
美國一個主要戰略意圖是排斥中國,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還宣告中國利用現有全球貿易體系的紅利走到盡頭。一方面,中國出口結構轉型升級,中國企業與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企業將面臨“碰撞式的競爭”;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停留在低端環節,又會堵塞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增長的道路。因此,中國已很難維持自身在現行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從現實來看,中國應對有兩條思路。一是聯合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構建新全球貿易治理規則體系,以抗衡美國。二是積極以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參與到美國主導的TPP談判中去,盡可能促使新全球貿易規則體系包含新興國家的利益訴求。從實施效果來看,由于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經濟利益的競爭性以及地緣政治間的矛盾,導致合作成本相對較大。第一種思路的可行性不大。針對第二條思路來說,由于美國試圖倡導的新規則中包含一些特殊條款,比如,反政府補貼條款、限制國有企業條款、環境安全條款、勞工保護條款、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市場開放條款等,這就導致如果中國最后以迫不得已的姿態,被動接受美國主導的新全球貿易規則時,付出的代價必然很大。
?對此,中國的破解之策就在于,應及早地、主動地加入美國主導但不是受其完全控制的TPP談判。毋庸置疑,美國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打造一個完全按照自身利益作為基點的全球貿易治理規則體系。這就給中國參與乃至影響新的全球以及地區貿易規則體系的制定和形成,提供了破解空間。
中國更要看到的是,參與TPP所形成的倒逼力量,將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產生積極影響。首先,倒逼中國對現行出口補貼政策的改變和調整。各級政府依靠補貼和優惠政策來鼓勵出口的發展模式,給中國企業出口競爭力的轉型升級造成障礙,也給發達國家屢次對中國實施貿易“雙反”提供借口。近來中國光伏產業所遇到的發展困境,就反映了這種困局。
其次,中國經濟發展已到保護環境和提高勞動者權益的關鍵期,雖然政府意識到這兩個問題的重要性,也在盡力制定政策措施加以改善,可是由于企業形成對已有盈利模式和體制的路徑依賴,很難有內生動力主動改變。外部壓力將倒逼中國對環境和勞動者權益保護標準的提高。
再次,倒逼中國合理地界定政府干預經濟之“手”和國有企業的邊界。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出臺的4萬億刺激計劃是否導致“國進民退”,引起眾多爭議。新全球貿易規則無疑對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和邊界產生很強的外部約束。
此外,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然而,對國內外創新企業的模仿已成一些企業獲得技術的常用手段,發達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強烈要求,會倒逼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
總之,中國如果能以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將這種外部壓力高超地轉化為對國內經濟改革的倒逼力量,主動應對即將到來的新全球貿易規則,我們將立于不敗之地。▲(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原文鏈接:[環球時報]張杰:主動參與TPP,倒逼中國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