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下稱“劉鴻儒基金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授予該校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升業2013年度“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
出生于1928年的周升業教授,是新中國金融學科主要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新中國金融理論研究和傳播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他研究的領域涉及資金運動、貨幣流動、國際收支和金融體制改革等。
周升業教授自1952年入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周升業教授60年如一日,推動新中國金融學科的創立和發展,他始終奮戰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作為“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評獎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如是評價。
據李揚介紹,周升業教授從以貨幣資金為線索,從貨幣和信貸資金入手,轉向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并引入外匯資金,擴展到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整個金融資金運行的研究軌道。
在研究貨幣和信貸收支時期,周升業教授具有代表性的是對“信用膨脹”問題的研究,他提出了人民幣是一種信用貨幣,是通過銀行信用程序而被投入流通,因而貨幣收支與信貸收支有密切的聯系。
根據信用創造貨幣的理論,周升業教授分析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他提出信用創造貨幣不是無限的,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即所創造的存款等貨幣要符合經濟周期所需增加的貨幣需要量,否則就會形成通貨膨脹現象。
“上述觀點的形成,是對傳統計劃管理體制下金融實踐的總結和理論概括,這些概括如今已成為常識。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實實在在是一種富有理論勇氣的挑戰。”李揚稱。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則評價,周升業教授還把外匯收支放到社會供求平衡的框架中進行分析,整理出外匯收支、外匯儲備與其他金融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機制,豐富了貨幣流動理論,并為中國的宏觀調控、金融穩定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我們的金融改革,經歷了一個以銀行融資為主,再以利用外資、外匯籌資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階段),再經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建立了資本市場,形成了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內的一個大的金融循環系統。”周升業教授表示,金融改革每走一步,都需要學習、思考以及更多的實踐。
周升業教授還是金融研究與教育的結合者。20世紀50年代,周升業教授就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金融學教材《貨幣信用學》等。他編寫的《貨幣銀行學》作為全國大專院校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的首選,更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致力于推動中國金融改革、創新和發展的劉鴻儒基金會從2011年開始設立“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到目前已經有8位金融教育家獲得了該獎項。2011年首屆“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授予了人民大學原校長黃達教授。2011年度獲得該獎項的還有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傳綸、上海市金融學會顧問洪葭管。2012年的獲得者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駿,東北財經大學終身教授林繼肯。2013年獲得“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的除了周升業教授之外,還有廈門大學張亦春教授和西南財經大學曾康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