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外交活動是既往十年政協工作的重要亮點,身為十一屆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的趙啟正功不可沒。而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加強人大、政協、地方、民間團體的對外交流”,為政協豐富公共外交實踐提出了的新任務與要求。全球關注的博鰲亞洲論壇將于6日開幕,其中一項重頭戲——“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分論壇即是由趙啟正與多位政協委員策劃啟動。
趙啟正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作為中國各級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引入人,曾被譽為“中國政府的公關總管”。轉往全國政協任職后,他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推動者。在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訪問時,趙啟正表示,公共外交是個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潤物細無聲”是公共外交實踐的最高境界。
分論壇首交高校承辦
趙啟正指出,博鰲亞洲論壇是中國開辟的公共外交舞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政要和社會活動家都會來參加。近年來,博鰲亞洲論壇開始有文化方面的討論,此次“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分論壇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承辦的。這是論壇歷史上首次由中國高校來承辦的分論壇活動。
趙啟正說,相信這場對話能夠展現出大家對公共外交的理解和碰撞。借此機會,人民大學也要表達其作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鎮對公共外交的重視。以人民大學高度的學術自信與文化自信,以及在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方面的深厚積淀,號召更多高校與民眾加大對公共外交領域的關注與投入。
公共外交面臨四難點
趙啟正表示,有效開展公共外交,需要從政府和公眾兩個層面做出努力,要增強自覺參與公共外交的意識,豐富跨文化知識,努力提高溝通能力,及時對公共外交活動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地修正實施辦法。
對于中國公共外交目前所面臨的難點問題,趙啟正指出,主要在于跨文化的障礙,包括四方面:一是跨語言的障礙;二是跨意識形態的障礙;三是跨生活方式的障礙;四是跨宗教信仰的障礙。
講中國故事才能動人
他指出,現在我們對外交往時,常常有個毛病,就是太愛講“哲學”,道理說得太多。其實講中國的故事才能感動人。因為故事往往是哲學的載體,故事往往離真理最近。著重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特色其實就在故事里。我常講一個比喻:講一個故事,就像你給人一個大蘋果,不要費大力氣把蘋果做成果醬或維生素C藥片請別人吃。而維生素C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自在其中。
政府公共外交的重點首先在于向外國公眾表達本國的內外政策;而民間公共外交則較少使用政治和社會科學術語,他們表達的自己的故事更易于被外國公眾甚或外國政府所理解。這樣,政府公共外交和民間公共外交形成了互補之態。
趙啟正認為,通過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每個中國人都應有維護國家尊嚴、傳播民族文化的自覺性,主動克制自己的缺點,表達中國人的優秀。
最高境界潤物細無聲
趙啟正說,公共外交是一種廣泛的、長期的、基礎性的國際工作。它是一種需要全民協力的表達,這種表達由於來源廣泛而立體生動,往往是比較柔和的、直截了當和容易被理解的。而公共外交的場合無處不在。公共外交也沒有過多、過深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而這種實踐是需要文化的自覺,需要智慧。公共外交是個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潤物細無聲”是公共外交實踐的最高境界。
原文鏈接: [香港文匯報]博鰲年會增實踐 公共外交升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