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境外代表座談會和在上海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期間,連續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將服務貿易作為下一步對外開放的重點——
當前,世界經濟與貿易出現了向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傾斜的發展趨勢,全球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已近70%,服務貿易占世界貿易比重近20%。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加快,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截至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4191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量的5.2%,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上升至第四位。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一過程中隱藏著兩個重要趨勢:第一,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已近4萬億美元,但4700多億美元的服務貿易總額明顯偏低;第二,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數額逐年上升,至2011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額已上升至549.2億美元,是加入WTO時的近9倍。這些事實表明,雖然我國已成為服務貿易大國,但距離服務貿易強國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制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對外開放的步伐緩慢、市場準入門檻過高、貿易結構失衡以及現有貿易區過分集中。
在監管方面,之前過度強調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的負面影響,傾向于將深化開放等價為完全放棄對外資的監管。實際上,深化對外開放不意味著全面放開,也不意味著放棄監管,其實質在于引導外資流入服務業,加大服務業資本積累速度。目前,全球國際直接投資中服務業已超過制造業,占外資總額的比例達到60%。但我國吸引外資進入服務部門的比重卻很少,這也是我國服務業發展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應有選擇有步驟、分部門地開放服務業,引導外資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力度。
我國服務貿易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貿易結構失衡。我國出口的服務行業主要分布于勞動密集型或資源稟賦型的傳統服務部門,僅運輸和旅游兩項就達60%。而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以技術密集型為主體具有較高附加值特征的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如金融、保險、咨詢等領域的出口規模很小,比重明顯偏低。因此,政府需要優化服務貿易行業結構,引導鼓勵企業開辟海外服務貿易新市場,同時遵循比較優勢原理,實行差異化發展策略。應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為起點,深化傳統服務項目的發展,重點培育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現代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全球化的人才引進戰略,發揮高端人才在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外溢效應,快速提升我國服務貿易中的整體人力資本水平。
在區域上,我國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市場過度集中容易造成長時間的貿易順差,引發貿易摩擦和爭端。因此,除了鞏固現有的區域貿易合作機制,還必須大力發展與新興市場特別是金磚國家等新興自由貿易區的服務貿易。
我國與金磚國家的服務貿易合作存在堅實基礎。我國應當主動構建、引領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機制,就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問題與其他金磚國家加強溝通,并不局限于傳統的自由貿易安排,努力探尋服務貿易伙伴新的發展方式。此外,應共同商討構建對外援助體系,積極引領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當然,對于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地區,我國還有很大的服務貿易出口空間,特別是針對高新技術發源地的服務貿易,應積極利用貿易條件的互補性和我國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盡快排除貿易壁壘,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規模。
統計顯示,服務貿易出口、進口對經濟增長都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并且出口的正效應大于進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不僅能夠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劣勢地位,對于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我國總體創新能力也大有益處。特別是服務貿易的出口能夠通過刺激總供給,增加要素積累和制度、科技創新,發揮技術溢出效應和人力資本積累效應間接推動經濟長期增長。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我國或將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視為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層次的重要抓手,深化對外開放的層次和范圍,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跨越,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戰略轉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