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民革中央、致工黨中央分別針對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等問題提出提案,力陳改革當前食品監管現狀的必要性。另外,在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應聲而出,早前存在的分段管理正趨向實現無縫對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行將走入“大一統”。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指出,政府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不應該充當企業的“救火隊員”,而是要跟消費者站在一起。
監管部門不該充當企業的“救火隊員”
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三聚氰胺、染色饅頭、瘦肉精、塑化劑、皮革明膠、地溝油等,都是消費者舉報,媒體曝光,然后政府相關部門充當“救火隊員”進行處理。鄭風田表示,這種處理方式容易讓公眾認為政府部門不向社會透露已掌握的信息,是在有意“捂蓋子”,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公眾并不清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會認為政府為了所謂的免受問責,可能公布了很小一部分信息。
鄭風田強調,實際上,政府的監管應該是在實際過程當中發現很多問題,然后經媒體曝光,這才可以說是盡到了監管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在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去“救火”,或者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會導致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不安全感更加強烈。所以,習近平主席在這次“兩會”中也提到了,政府和企業不要勾肩搭背。實際上,政府監管部門不該跟企業“抱”在一塊,要跟消費者站在一起。
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消費者缺席
在談到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時,鄭風田指出,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確實是存在問題的。
首先,國外的標準制定一般是有消費者參與的,因為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利益攸關方,而我們現在的標準制定基本上缺乏消費者的利益,這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我們國家很多標準的制定受到行業內企業的影響太大,甚至有時候標準的初稿都是行業內的幾家大企業制定的,這就難免被企業綁定,嚴重影響了標準的公正性。
第三,我們的標準制定缺乏深入研究。因為很多標準都照搬國外的標準,而我們制定這個標準最核心的依據并不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也不是站在消費者的利益上,往往是部門間、企業間利益的協調。按照這個標準執行,誰來監督這些企業是不是遵守這個標準?如果企業并不按照標準行事,違反標準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這些都是需要在制定標準時深入研究的。(文稿整理\中國網 毅 鷗)
原文鏈接[觀點中國]鄭風田:政府監管部門要跟消費者一條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