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全市金融工作會議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教授應邀作了題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專題講座,本報特輯錄精彩片段,以饗讀者。
國際化是必然選擇
陳雨露認為,人民幣國際化之所以應當成為一種國家戰略,因為它是一個國家崛起的標志,是一個國家崛起之后能否保持持續強盛的重要保障。
根據人民大學課題組的分析和預測,到2015年,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經濟總規模大體上與歐盟和美國實現三足鼎立,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的全球占比將會首次超過發達國家,到2025年之后,中國GDP的規模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印度的GDP規模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名,這樣的一個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國際貨幣格局向未來變化的最重要的經濟基石。
何時實現完全可兌換
陳雨露認為,一種貨幣要變成世界貨幣,須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從國際經驗來看,從部分可兌換到完全可兌換,日本用了16年的時間,英國用了18年的時間,德國用了12年的時間。在2017年到2020年之間,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時間窗口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一方面是因為國際經驗,更重要的是一種貨幣實現完全可兌換之后,能不能夠站得住,最根本的是國家實體經濟的產業競爭力,根本上取決于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建成創新型的國家,那是產業競爭力最實際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到2020年我們要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管理創新方面會有實質性的進步,實現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能夠如期實現的話,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就具備了堅強的基石。即使在2007年到2020年人民幣變得完全可兌換,風險也是可控的。
金融創新至關重要
要實現資源有效的配置和擴張,金融發揮著核心作用。英國創造性開創了商業銀行制度,同時開創了世界第一家中央銀行制度。美國在繼承了英國的商業銀行制度和中央銀行制度的優點之后,又充分通過金融創新,通過有效的利用股權制度和投資銀行制度實現了投行立國,而通過發明存款保險制度以及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制度,有效控制了金融的風險,從而保證了美國始終在科技創新領域里居于世界之首。
金融要發揮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可以金融化的資產。同時,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來增加杠桿率,放大資源。對青島而言,可以金融化的資產在全國的城市里具有獨特優勢,有海洋資源的優勢,有制造業品牌的無形資產優勢,還有環境資源的優勢,這些有形的資產和無形的資產都是可以金融化的有效資產,還可以通過金融的創新,將資源不僅動員出來,有效配置好;還可以適度杠桿化,以推動科技產業創新和管理創新。
(本報記者傅軍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