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來自國內史學、法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匯聚中國人民大學,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張世明教授新近完成并出版的《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年的中國》五卷本及其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年的中國》一書,寫作歷時17年,總計300多萬字,分為導論卷、邊疆民族卷、軍事戰爭卷、司法場域卷、經濟開發卷。該書強調史學的問題意識,積極探索學術思想體系的建構,其聚焦點在于探討法律規則、資源與時空建構的三角關聯。在該書中,作者力圖尋求一些通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一是學科之間的通則,不滿足于單純的所謂跨學科綜合研究。二是古今之間的通則,鑒古而知今。作者倡導的總體史研究固然在內容上強調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但并非單指包羅萬象的歷史,與其說是以內容上的綜合型為特征,不如說是在探索一種以古今互視為研究趨向的方法。三是極力追求法律演變的規則,但不是采取結構主義的取向,而是力圖將法律規則歷史化。書中涉及的多個學術領域,均存在著一定的語言或專業限制因素,有的甚至被學界視為畏途。作者憑借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厚重的學術著作,受到相關專家的高度肯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認為,該書可以說“構成了一部具有濃郁個人特色的‘新清史’”,“在半個多世紀以來都是比較罕見的。”
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馮惠玲、清史所黃興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立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劉海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馬大正、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文華、北京大學法學院張守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暉、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常建華等幾十位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就該書所涉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討論。(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