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湯旸)11月8日是十八大開幕的日子。《新京報》推出“報國十年”特刊,記錄了“100個人的10年”。通過他們的故事,回視過去十年的路徑;通過他們生活的變化,看到國家和社會所發生的歷史性轉變。
紀寶成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卸任人大校長后,他壓力小多了。
新京報實習攝影記者 王政顯 攝
紀寶成
2005年5月29日,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紀寶成宣布將成立人大國學院。同年7月使用“七月流火”形容炎熱,引發討論和質疑。1944年出生的紀寶成是“國學復興”運動的重要推手,2011年11月卸任人大校長。
同題問答
1.這十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過去十年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我與人民大學共同進步。
2.這十年,最美好的事兒是什么?最不愿回憶(看到)的是什么?
最美好的有三條吧。第一,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和地位提升而努力,呼吁解決重理輕文,包括重振國學和中華文化。第二,為人民大學發展進步和地位提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第三,為全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自己應盡的努力。最遺憾的是:國學學位沒批準下來,獨生子女政策應當調整的建議沒能實現,貧富差距不但沒縮小反而在擴大。
3.未來十年,你對個人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關心的還是希望人大得到更好的發展,早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4.未來十年,你對國家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我期待改革取得更好的成績,把整個社會關系處理得更加協調。同時國家向政治昌明方向發展,當然在外交上可以在釣魚島問題上更加強硬一點。
2005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正式開學。這在紀寶成看來,是水到渠成的事:2002年他在人大成立孔子研究院,2004年啟動“孔子文化月”,還倡議纂修《清史》、編撰《儒藏》,又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提議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人大國學院的成立掀起了一陣“國學熱”。一位知名企業高管告訴紀寶成,到國外跟人家談文化、談理念,發現自己既不懂蘇格拉底,又不懂孔夫子,大受刺激,回國后便惡補經典名著。中組部開展的司局級干部選學,人大最受歡迎的也包括傳統文化課程。今年開辦的一期就有200余位學員選學國學方面的知識,是選學人數最多的知識領域。
國學不是一級學科,不能頒發學位一直讓紀寶成耿耿于懷。利用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紀寶成早就開始呼吁制度性地設立國學學科和國學學位,但一直無果。去年2月,紀寶成在討論審議《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目錄》(送審稿)的會議上再次做了努力,“講話帶有悲壯的色彩,多多少少帶有一點怒氣”。
一位領導安慰他,學位委員會的成員主要是理工科的,對國學不太了解。紀寶成仍氣不打一處來:“我們口口聲聲說自己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在實際工作中卻漠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不讓國學在現行學科體系合法地落上戶口,這難道不是咄咄怪事,太匪夷所思了嗎?”
2011年11月紀寶成從人大校長的崗位上卸任,擔任商學院、教育學院教授、國學院院長,兼任著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高級顧問等職,總體說來“事情不少,壓力很小”。他還組織了商業調查,重操經濟專業的老本行,興奮得“難以言表”。
現在紀寶成多少也有些時間陪自己的孫輩了。九歲的大外孫會挑選符合當時現場意境的詩詞來背誦,這讓紀寶成既驚訝也高興。他笑著說,“受我的熏陶和影響?我不敢說?!?
紀寶成不像年輕人那樣玩微博,但堅持著寫古典詩詞的習慣。他出過兩本詩詞集,卸任校長后又創作了數十首,“經常填寫,自娛自樂”。一首《水調歌頭 喜“老九”重聚》在朋友中傳閱。這首詞感慨說,“往事依然在目,感慨在心頭”,“喜慶身猶健,自在一無求”。
新京報記者 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