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大學校慶熱備受爭議。一方面是熱衷辦校慶的高校越來越多,有學者曾統計,僅2011年前5個月公布已辦或將辦校慶的大學就多達42所;另一方面民眾對校慶搞形式主義、行政色彩濃重的質疑也越來越多。但在喧囂中,也有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跡象出現,比如率先提出“序長不序爵”的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提出“公益校慶”理念的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這些新理念能否成為未來校慶的方向,國外的知名高校又是怎么辦校慶的?
今年是中國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公益校慶”,“學術校慶”,“你我共同的校慶”是人大校慶今年的三大活動體系。
“公益校慶”理念的推出,作為一個新穎的校慶理念,引發了公眾的關注。“百場公益講座進社區”就是“公益校慶”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九月底到十月底,一共安排一百場講座,人大的著名學者走進北京市的社區、中學、書店和國家圖書館,為公眾講解大家關注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人大校長陳雨露說,類似于“百場公益講座進社區”活動,本就是大學應該做的,只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做得不太好,現在要盡快把這個傳統恢復了,“談不上什么創新”。
人大科研處具體負責落實“公益校慶”的這個設想。人大科研處副處長牟鋒說,以往校慶期間的學術活動一般是在校內安排學術活動,召開一些學術會議,“行政部門有一個工作慣性”,以往確實沒想到安排過這么大規模的公益講座。
但100場講座怎么安排,確實給牟鋒他們出了一個難題,因為不僅要呼吁校內的不同學科,尤其是主要學科的參與,“也不能只在海淀”,“如果完全依靠科研處,工作量太大了。除了人手不夠,還不知道怎么下手”。
但他們還是在8月中上旬確定了初步方案,找到了四條路線來分解“百場公益講座進社區”:
第一,跟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聯系。北京市社科聯有自己的學術部和科普部,也有市民周末大講堂的活動,擁有自己學術活動進社區的渠道。
第二,中學和中學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對象,通過學校招辦來聯系比較重要的中學,這一方面是向中學和中學生展示人大師資隊伍和水平,也可視為人大招生宣講的一部分。
第三,通過國家圖書館這個平臺,國家圖書館每個周末都有講座,由科研處直接聯系,請國圖在十月份的周末講座安排人大學者。
另外還有一個路徑是書店,由人大出版社結合人大學者所著的優秀圖書,聯系一些圖書大廈安排講座。
學校的這項倡議也得到了人大老師的積極響應。科研處向所有學院的老師發了郵件和短信,告知這項活動,并向大家主動征集講座選題。科研處提醒這些專家,選題要跟老百姓生活相關的人文、社科、時政、歷史等話題,以吸引公眾的興趣。
“我們明確跟老師說,這次活動都是無償為社會服務”,而學校老師很快都回復了,主動報給科研處120多個題目。原國新辦主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也很支持,確定了一個有關公共外交的話題。人大國學院執行院長黃樸民說,僅國學院的老師就提供了十多個講座題目。
牟鋒說,公眾比較關注的話題多跟時政有關,這些話題包括外交、十八大等,也有一些傳統文化和心理知識。牟鋒也曾擔心過講座的效果,“在比較高端的國家圖書館,趕上時殷弘講中國的外交戰略,也涉及到釣魚島問題,現場都坐滿了,聽眾提問也都很積極”。到現場看到這一點,牟鋒也比較安心了。
新京報記者 郭少峰
人大校長陳雨露談“公益校慶”
新京報:人大校慶亮點之一是“公益校慶”,如何確定這一理念?
陳雨露:公益校慶理念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來自于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理解,一個是來源于同學自己。
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就是在育人的過程中要公益育人,培養學生的公益心,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愛人之心。“公益”理念也從同學身上受到很大啟發。我們對獨生子女這代人可能有一種過分的低估。我們都相信每一個年輕人心里都有善良的種子,而大學要做的,就是把這顆善良的種子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上升到精神價值的層面。
新京報:人民大學今年為什么不辦慶典大會?
陳雨露:提出校慶的新理念,就是倡導盡快地回歸大學本位,大學的原點是學生和學術,大學的本職是教書育人。
作為人民大學來講,我們還要辦校慶,還比較看重校慶在轉變理念方面的沖擊力,通過校慶來讓大家受到教育。
新京報:不辦校慶大會,是不是因為請不到領導,或者找不到場地?
陳雨露:都不是。每個時代的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和重視人民大學,都先后來到人民大學,所以不存在你所講的這個問題。新世紀以來人大校園建設也有很大改善,更不存在找不到場地的問題。
越是重要的大學越要發揮引領和示范的效應,我們努力去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我們自己從學校領導到教職員工能盡快地形成共識,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新京報:有人主張校慶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對過去歷史的反思。為什么人大校慶提出的是“引領明天的聚會”?
陳雨露:現在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大學怎么能夠締造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杰出人才,這是國家急需高等教育特別是重點大學要做的。
人民大學必須要盡快破這個題,找到路徑來締造這樣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杰出人才,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所以需要巨大的努力。
——10月2日《新京報》報道:《陳雨露:校慶應回歸大學育人本職》
■ 媒體評論
校慶,當回歸大學本位
把慶典弄成了媚權媚貴媚俗的盛宴,學術反倒被邊緣化,不僅與大學以學術、學生為中心的宗旨相去甚遠,而且與大學淡泊名利、特立獨行的操守相去甚遠。其實,早在1982年國家教育部門就明令“立即剎住大搞校慶活動的風氣”。中國的大學要躋身世界一流,務必走出學術文化式微、官場文化盛行的泥淖。今天,讓我們從校慶“序長不序爵”,恪守簡樸、回歸本位做起。
據《工人日報》
此次人大校慶不按行政級別對校友進行排序,不局限于關注少數重點校友,真可謂“全校友”校慶。“全校友”校慶不僅要求大學平等對待所有校友,而且還要求大學拓展對“杰出校友”的定義。如果將“杰出”的定義放寬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那么就會將更多的校友納入其中。這種定義既能讓校友們感受到母校平等的愛,增強集體歸屬感,也符合大學的基本價值遵循。
據《光明日報》
中國人民大學利用校慶,成立“關愛師生基金”,為身患重癥疾病、遭遇意外傷害或遇到其他困難的師生提供援助,是大學“對人的重視,對人的關愛”的人文精神真正回歸。學校舉辦校慶,不是為了單純回顧學校的歷史,也不是為了宣揚曾經的輝煌,更不是為了展示自己培養出了多少官員,而是要通過這樣的活動,表達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特別是開展公益活動,就會喚起更多人的慈愛之心和人文關懷。
據《重慶日報》
“公益校慶”當然是好事,一些高校校慶的傳統早就該破。因為這些傳統其實是反傳統的。在傳統上,知名大學是學術至上、教授至上的,可不知道什么時候起,行政化成了傳統,論官排輩成了傳統,級別成了傳統。以至于有人感嘆,大學名為教育機構,可是真的是按教育規律、學術規律在運作嗎?不是一個行政機構,勝似行政機構的大學,是時候回到它的本位了。
據《錢江晚報》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