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反映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要求,體現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趨勢和走向。這條道路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對堅持這條道路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覺自信。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展的命根子,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容改變,中國過去沒有、今后也決不會走改弦更張、改旗易幟的邪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完善和巨大成功,是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必然結果,是在思想理論上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必然結果。??
2011年5月,全球語言監測機構公布的21世紀十大新聞中,“中國奇跡”位居榜首。近些年來,國際輿論從多角度、多領域、多層次探究“中國奇跡”背后的奧秘。
回顧中國共產黨91年的發展歷史,特別是領導改革開放走過的34年歷程,人們不難發現,“中國奇跡”的根源,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深入總結和提升實踐經驗,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條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國之路”。這條道路反映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要求,也體現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趨勢和走向。面對中國之路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進步,中國人民對堅持這條道路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覺自信。這種自覺自信,源自于理論上的不斷創新和成熟,源自于實踐上的不斷探索和完善。
中國之路是一條堅持高舉旗幟不動搖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
追求消滅階級壓迫消滅剝削制度的“大同世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類社會憧憬的理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奧秘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作出了“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指出社會主義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終將戰勝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社會主義作為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理論一直鼓舞并激勵著工人階級以及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在曲折中發展顯示出不可戰勝的生命力,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在其發展進程中吸取了迄今為止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但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之所以區別于資本主義,有其固有的質的規定性,有著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在領導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清醒而又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整個國家和事業發展的領導,堅持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一切都說明了我們搞改革開放堅持了“老祖宗”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姓“社”而不姓“資”。正因如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從本質上代表中國人民的利益,不斷給人民群眾帶來福祉;我們才能從容應對各種風險考驗,顯示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偉大力量。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展的命根子,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容改變,中國過去沒有、今后也決不會走改弦更張、改旗易幟的邪路。
中國之路是一條堅持理論創新不止步的道路
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是我們黨開創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和基礎。我們黨是一個由科學理論孕育催生、用科學理論武裝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是我們黨的一個鮮明特點,也是我們黨成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
建設社會主義,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是一項嶄新的事業,也是一個重大理論課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響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成功地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系統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進理論創新,集中全黨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關于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關于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關于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于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等重大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領導主體始終保持先進性和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完善和巨大成功,是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必然結果,是在思想理論上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必然結果。
中國之路是一條堅持實踐探索不懈怠的道路
“中國之路”這個概念本來就不是從書本的研究中得出來的,而是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中國之路熔鑄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它在實踐中產生,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豐富和發展,愈發彰顯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了科學社會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因而能夠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大地上真正活躍起來,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發展的實際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著眼于解放和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著眼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布局,形成了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外交、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的一整套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方針原則和政策制度,形成了“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所有這些,都體現了鮮明的實踐特色、時代特色、中國特色,是植根于中國大地現實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會主義。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中國之路是一條堅持海納百川不封閉的道路
我們黨對中國之路的探索,不是在封閉孤立地進行,而是把當代中國問題置于當今世界大局中去思考,與世界問題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相聯系,其中許多觀點和判斷,既是對中國問題的認識,也是對人類社會共性問題的回應。這樣的寬廣視野,使我們對中國之路有了更加寬廣的眼界,也有了橫向的客觀比較。因此,開放性和世界眼光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更寬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把握時代特征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的分析,作出了科學的判斷。鄧小平同志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判斷以及“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的歷史定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的歷史和邏輯生成點、發展點。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站得高、立得穩、看得遠、走得好的前提。正是有了這個實事求是的基本判斷,我黨才有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實現了工作重心的戰略性轉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也是與時俱進、與世界文明偕行的道路,是在探索中學習、在借鑒中創新、在建設中突破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發展,在嚴峻考驗和挑戰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把經濟全球化時代文明競爭發展的普遍規律與中國發展的特殊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重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向不動搖,又積極借鑒吸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水平。這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使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走向偉大復興。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中國奇跡”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中國道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前進的道路上不會只有順境和坦途,還會有險境和荊棘。因此,希望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地實現我們的目標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只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鍥而不舍,奮力開拓,中國之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