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提出“公益校慶”理念,校慶資金全部來自捐贈,不辦慶典不是請不到領導找不到場地。
陳雨露
1966年11月生。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二級教授,美國艾森豪威爾基金高級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
2010年3月,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2011年11月,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朱可然 攝
明日,中國人民大學將迎來75周年校慶日。今年校慶,中國人民大學卻辦得與以往不同:傳統校慶的慶祝大會取消了,變成了公益校慶。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說,這樣一個理念的變化,是想讓校慶充分體現學生和學術是大學的原點,育人是大學的本職,我們將要倡導推動實現一個回歸大學本位的校慶。
關于“公益校慶”
公益育人培養學生愛人之心
新京報:辦校慶對校長而言,應該很累吧?
陳雨露:這次校慶,作為校長來講,實際上很大程度是得到了解放。
新京報:為什么?
陳雨露:原來的校慶模式,校長需要去做原創,同時校長還要去做全校的動員,校長還要去邀請各路的貴賓,是非常累的。
這次校慶,因為創意來自于師生和校友,組織也是在校學生為主,同時邀請人回來也是由在校學生一對一邀請。校長核心的作用是做一個推手,我要做的就是,發現亮點,提升亮點,助推新的校慶模式在同學為主體中達到最佳的效果。
新京報:人大校慶亮點之一是“公益校慶”,如何確定這一理念?
陳雨露:公益校慶理念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來自于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理解,一個是來源于同學自己。
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就是在育人的過程中要公益育人,培養學生的公益心,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愛人之心。“公益”理念也從同學身上受到很大啟發。我們對獨生子女這代人可能有一種過分的低估。我們都相信每一個年輕人心里都有善良的種子,而大學要做的,就是把這顆善良的種子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上升到精神價值的層面。
新京報:學生做了哪些“公益”的事情讓學校很受啟發?
陳雨露:第一他們主動提出來,能不能通過義賣的形式,把關愛師生基金規模擴大,我們覺得這個主意很好,就上升到學校層面。現在基金規模由幾十萬擴大到近千萬。
第二,學生自己的社團組織里也開展了很多公益性活動,比如他們參與造血干細胞的采集,現在已有幾百名學生進入了中華骨髓庫。
第三,在校慶中,學校鼓勵和支持每位在校同學去做公益。響應的人也越來越多。凡是參與公益校慶系列活動的同學,我覺得“公益”的理念對他們的影響都是深入骨髓的。
新京報:大學在“公益”方面哪些還做得不夠?
陳雨露:第一,把學校的本職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公益。教授要像教授,學生要像學生,校長要像校長,都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
第二,在辦教育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共同的任務是把學生從“小我”變成“大我”,這比傳授知識的作用更大。要讓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都有腳踏實地為百姓服務的理念。
第三方面,從教育本身來講,在辦學過程中對“公益”還提得不夠。“公益”是一面旗幟,要把公益的旗幟舉得高高的。
新京報:“公益校慶”活動之一是在京舉行了“百場社區公益講座”,參與的知名學者是怎么確定下來的?
陳雨露:今年是校慶年,這種公益講座更集中一些。
這些活動實際上是我們應該做的,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做得不太好,現在要盡快把這個傳統恢復了,談不上什么創新。學者的確定既有自己報名的,也有校慶辦公室學術組邀請的,二者都有。
關于“不辦慶祝大會”
不是請不到領導找不到場地
新京報:有的學校校慶甚至到人民大會堂去開慶祝大會。
陳雨露: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為了讓整個社會對教育有充分的關注和支持,包括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支持,通過校慶讓社會各界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利用校慶的機會讓更多的領導能來到校園,希望能得到領導的支持。這種情況下,過去的校慶模式都是圍繞慶典大會為核心的。
現在要看到很多兄弟院校的校慶都在轉型,我們堅信,大家再辦校慶時都會與時俱進的。
新京報:人民大學今年為什么不辦慶典大會?
陳雨露:提出校慶的新理念,就是倡導盡快地回歸大學本位,大學的原點是學生和學術,大學的本職是教書育人。
作為人民大學來講,我們還要辦校慶,還比較看重校慶在轉變理念方面的沖擊力,通過校慶來讓大家受到教育。
新京報:不辦校慶大會,是不是因為請不到領導,或者找不到場地?
陳雨露:都不是。每個時代的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和重視人民大學,都先后來到人民大學,所以不存在你所講的這個問題。新世紀以來人大校園建設也有很大改善,更不存在找不到場地的問題。
越是重要的大學越要發揮引領和示范的效應,我們努力去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我們自己從學校領導到教職員工能盡快地形成共識,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新京報:不辦慶祝大會會減少一些花銷嗎?
陳雨露:因為不再舉行慶祝大會,所以費用就少了很多。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想完成一個全部由校友和社會捐贈經費的校慶。這仍然有很大的壓力,目前完成70%左右,有30%左右,我們還是要努力。既然我們有承諾,我們就必須做到。
關于“培養人才”
以“厚重”為靈魂培養杰出人才
新京報:有人主張校慶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對過去歷史的反思。為什么人大校慶提出的是“引領明天的聚會”?
陳雨露:現在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大學怎么能夠締造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杰出人才,這是國家急需高等教育特別是重點大學要做的。
人民大學必須要盡快破這個題,找到路徑來締造這樣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杰出人才,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所以需要巨大的努力。
新京報:這個路線圖如何描述?
陳雨露:現在已經明確了這個路線圖的靈魂——厚重,這方面形成了高度的共識。找到這樣一個關鍵詞之后,接下來的路線圖就有了靈魂。就不會走彎路,所設計的育人的各個環節都有邏輯。
新京報:如何理解“厚重”?
陳雨露:我們理解的“厚重”有四個方面的內涵:第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要有科學精神,要有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第二,要有哲學功力和建設性思維,大學教育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還是理工農醫,哲學學好是成才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為方法論很重要,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同時不能只批判而沒有建設性。
第三是要有政治上的追求和理想的堅持能力。
第四,要有體育精神,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之所以能形成共識,是因為這符合人成才的規律,人有多么厚重就能走多么高多么遠,也符合人民大學的校風和學風。
關于“校友評選”
部級校友主動不參加評選
新京報:“令我自豪的人大校友”評選活動不把黨政機關在職領導干部作為候選人。可一般人看來,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可是杰出校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刻意不把他們列為候選人呢?
陳雨露:實際上我們是應這些校友的要求而提出的。
人大這次校慶的很多校友,很多在黨政機關工作的領導同志就主動提出,我們就不在這里頭了。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以人民冠名的大學,實際上校友要多反映在一線工作的同志,這也算是帶個頭兒吧。
這些黨政機關的校友也確實在各條戰線上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也算是他們的一種姿態,另外也代表著一種好的和新的理念,應當更多地反映在基層,在一線,在市場發展的前沿的校友們。
新京報:這些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主要是指部級以上的呢,還是司局級以上的呢?
陳雨露:主要是部級領導們。
新京報:你現在是副部級高校里最年輕的校長,有什么樣的心得體會可以分享?
陳雨露:我出生于1966年,我的屬相是馬,我經常說,擔任人民大學這樣一所神圣的名校校長是名副其實的“小馬拉大車”。所以我非常感謝組織上對我的信任,感謝學校師生給我的支持和鼓勵。
1989年工作以來,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一個人一定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那就能夠事半功倍。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雖然辛苦,得到的其實更多。
提出公益校慶的新理念,就是倡導盡快地回歸大學本位,大學的原點是學生和學術,大學的本職是教書育人。
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就是在育人的過程中要公益育人,培養學生的公益心,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愛人之心。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郭少峰
原文鏈接:[新京報]陳雨露:校慶應回歸大學育人本職
相關鏈接:[人民網]陳雨露:校慶應回歸大學育人本職
??????????????????[新華網]人大校長稱校慶應回歸育人本職 資金全來自捐贈
??????????????????[光明網]陳雨露:校慶應回歸大學育人本職
??????????????????[新浪網]人大校長:多名部級領導主動退出自豪校友評選
??????????????????[鳳凰網]人大校長:校慶應回歸育人本職 資金全來自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