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千人百村”大學生農村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之中。此項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要讓更多的大學生走進全國百村,深入基層、了解基層,并在基層得到鍛煉,同時讓大學生在農村田野調查及社會實踐中提升科學素養和民生意識。
“千人百村”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對當前我國農村民生狀況的調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之所以選擇農村民生狀況作為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的主題,一是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社會現實,更加科學地認識和理解國情,更加深刻地把握和領會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跡,但社會發展究竟達到何種境界,如果不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就不會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如果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和理解是片面的,就會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民生意識和人文精神。回歸到社會,為社會服務,是教育的根本。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通過社會實踐來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當務之急。大學教育唯有通過社會實踐方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既有助于他們養成“治學為民、立學報國”的精神,也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和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此外,對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民生問題的關注和調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社會快速轉型、現代化和城鎮化不斷加速的背景下,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境,“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村民生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如何破解“三農”發展的難題,將是年輕一代需要擔負的重要歷史使命。目前,在“三農”問題中,農村的教育問題、醫療衛生問題及養老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伴隨著農村大轉型、大流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農村社會存在“空巢化”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妥善解決農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深入農村社會實際,開展廣泛調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分析,才能探尋到解決新形勢下“三農”問題的科學之道。
此次“千人百村”大學生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鍛煉他們的科學研究能力。與一般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同,“千人百村”調查實踐活動不僅要求學生深入社會實際去進行實踐鍛煉,而且要求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嚴格的科學研究訓練。大學生的創造性需要在科學研究活動而非在考試中加以培養,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的實踐之中,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研究能力和創造性。
“千人百村”實踐活動的科學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此次所調查的百村樣本是按照科學的隨機抽樣原理抽選出來的,而不是讓學生隨意選擇村莊進行調查。在100個村莊樣本中,90個村莊是根據分層抽樣方法,從我國東、中、西部隨機抽選出9個省份,然后分別從每個省份里隨機抽選出10個村委會,共抽取90個村委會。另10個村為權威機構評選出的“中國十大名村”作為自代表樣本。
其次,社會調查實踐過程是嚴格按照科學的、標準化的程序推進的。與一般調查活動不同,此次大學生按照科學的社會調查程序進入樣本村莊,并運用科學的隨機抽樣方法選取被訪對象進行調查。在調查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老師等只向學生提供協助和方法指導,而不是包辦一切,進村入戶和抽選樣本都是由調查實踐小組獨立進行。這種調查實施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挑戰,同時也是對他們實踐能力的一次最好鍛煉。學生通過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最終進村入戶并完成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必然從中學到很多在書本和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有了這樣一次克服困難的經歷,也將使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尤其是科學研究能力得到升華。
再其次,“千人百村”實踐活動的調查內容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在此次調查實踐中,學生不僅需要完成較為科學和標準化的問卷調查任務,而且還需要圍繞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3個焦點問題進行社區田野調查。通過這兩種調查的實踐鍛煉,學生可以理解和掌握社會科學實證研究的兩個基本手段,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與此同時,運用田野調查和抽樣問卷調查所獲得的關于農村民生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信息,也是科學、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農村發展現狀及問題的有效途徑。
就實質而言,“千人百村”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的根本宗旨就是將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大學生科學素養有機結合起來。培養人文精神,是讓學生更加關注民生、更加關注現實,更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和棟梁,如果不具有人文情懷、不關注民生,那么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服務于社會并造福于民。然而,僅僅有人文精神還不夠,他們還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具有創造性和扎實的研究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承擔起社會建設與發展之重任。當今大學教育,我以為應把培養學生這兩種品格作為中心和根本。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一級教授,“千人百村”項目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