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2012年倫敦奧運會已經落幕,中國代表團以38金27銀22銅的成績列在第二位,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但一些偶然事件也引起了民眾的熱議。我們收獲了孫楊、馮喆、葉詩文等“超級新星”,但也目睹了劉翔傷退、羽毛球女雙因“讓球”被除名、葉詩文陷入“禁藥風波”等事件。怎樣解決中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運動的不均衡發展?如何有效地增強國民的體質?奧運折射了國民心態怎樣的變化?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樹旺。
專家名片
李樹旺,社會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體育部副主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專業方向:體育社會學、青少年體育參與與社會化、大學生體質監測。主持課題包括北京市社科規劃辦課題:中國體育觀眾研究、奧運會比賽欣賞與賽場禮儀等;主持奧組委課題:北京奧運會總體影響研究;主持北京市教委與人民大學共建課題:后奧運北京市民體育參與與“人文北京”構建的研究。獲全國體育協會、大學生體育協會等多項教學成果獎。
關鍵詞 人文
國民對奧運賽果有了平常心態
深圳特區報:您好,回看倫敦奧運,您對本屆奧運會有何整體評價?
李樹旺:每屆奧運會都有各自的特色,北京奧運會有中國、有北京的特色,倫敦奧運會也有它出色之處,它出色地表現了英國和倫敦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具有不列顛民族的風格和西方文化的傳統。倫敦并不是第一次舉辦現代奧運會,但是本次倫敦奧運會確實很好地體現了他們文化和精神的時代風貌。
深圳特區報:北京奧運會和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子。您覺得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路子代表了什么?
李樹旺:我在倫敦的時候,有一些感受。開幕式肯定是每一屆奧運會的亮點,因為它是展示各自民族文化的一個亮點。如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憨豆先生的表演、007邦德的出場等設計,確實體現了英國或者倫敦在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上高層次的東西。它跟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可以說各有特色,可能北京和倫敦出于不同的發展歷史時期。北京或者說中國社會處在一個爬坡時期,它所表現的是非常向上的、共同的、很有民族底蘊特質的開幕式,向社會展示的是很多文化的東西。倫敦奧運會向觀眾展示民族文化的精髓,但是它可能更多的是經歷過后的一種“回頭看”,或者是對工業化時代的一種反思。它的開幕式風格與北京有很多不同之處,它更希望通過奧運會展示一些深入思考的東西。兩個不同風格的開幕式是兩個城市、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在開幕式上的個性表現。
深圳特區報:奧運比賽已經落幕,您怎樣評價中國這次奧運會取得的成就?
李樹旺:我們取得這個成績很不容易。無論從訓練、組織上,還是比賽上,中國代表團應該算是表現到極致了。但不可避免地也發生了一些偶然事件,需要我們從更深層次認真總結和改變。其中的一個突出的思考是,如何更好地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畢竟,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基礎。未來,國家應該更好地促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扎實打牢競技體育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
深圳特區報:有人說,本屆奧運會是對大眾心態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內心的很多東西,您有什么評價?
李樹旺:這次倫敦奧運會發生了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說讓球、劉翔摔倒退賽等等,但是通過一些輿論和媒體,我們也看到大眾對結果有了平常心態,不再那么看重金牌,而去充分地享受運動本身。觀眾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奧運的精神,反思我們競技體育中出現的不足。民眾對奧運的心態,還是向平常心、理性和奧運人文情懷方向發展吧。
深圳特區報:國人對待體育,人文色彩似乎更加濃了。您對人文奧運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請講講人文奧運的內涵?
李樹旺:人文奧運可以說是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傳統理念很好的融合。西方的奧林匹克精神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比如說“黑金”問題、興奮劑問題等等。我覺得在這方面,中國的傳統理念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北京奧運會正是中國文化精髓和奧林匹克文化精髓的結合。奧林匹克講究更高更快更強的競爭,過程與結果并重,人文奧運更多的強調奧運中的人,運動圍繞著人。這兩種理念的結合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個重大創新。
7月23日,我到倫敦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一個論壇,通過這個論壇我感覺我們中國“人文奧運”理念的提出,以及我們為奧運做的一些事情,有非常好的沉淀。人文奧運對我們的啟發就是:首先,奧林匹克是為了人的發展,而不僅僅為了爭奪金牌。其次,奧林匹克應該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參賽運動員的發展。只有大眾體育發展,整個人類的體質才能發展起來。對于國內來說,就是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平衡發展,這樣人文奧運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 賽事
我們是體育強國,卻不是體育大國
深圳特區報:劉翔的傷退引發了民眾的熱議。您認為大眾應該怎樣看待奧運會中對運動員的期待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李樹旺:對于我們的運動員應該關愛,但是不應該過度,包括劉翔。國內的大眾對于奧運會,對于金牌,多少夾帶著一種民族情緒。奧運會雖然是一場全世界矚目的運動盛會,但是從它本質上來說還是體育比賽,有贏就有輸,所以我們不要對運動員施以過多的壓力,不要把運動以外的東西施加進去,也不要過多地把它上升至某種高度。它就是一場比賽,一個運動員釋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臺,是全體運動員和觀眾享受比賽過程的一個互動。對于運動員來說,要有平常心態,保持激情,盡量爭取,結果不是不重要,但是只有你在過程中充分展示和盡情釋放,它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比賽會有起伏,觀眾的心態也跟著起伏。
深圳特區報:于洋和王曉理因為讓球風波被世界羽聯禁賽處罰。有些人認為她們是合理地利用規則,規則以內的戰術不應該受到如此重的處罰。您的意見是怎樣的呢?
李樹旺:這件事情出來之后,我也非常關注。如果是從違反體育精神或者是從道德的層面就不應該用規則。她們是利用了規則而傷害了體育精神。一方面,規則確實有漏洞,另一方面,從體育精神和倫理層面來講,不應該鉆這個漏洞。到現在為止,不僅是國內,國際羽聯內部也發出了許多不同的聲音。
國際羽聯的這個處罰,確實有些過重。因為畢竟運動員都想贏,教練員也想贏。我覺得你可以討伐,但是動用這么嚴厲的手段來處罰,這是不合適的。
深圳特區報:對于洋和王曉理這樣高水平的運動員來說,是否有超越成敗的追求?
李樹旺:您所提到的這個問題是中國羽毛球隊值得深思的問題。二流組合讓球還有情可原,于洋他們已經是第一了,讓球確實不合理。從技術安排上這確實是一種失誤。另外,一個世界頂尖水平的運動員,不管是奧運會比賽還是世錦賽,你都要為這個項目的發展做出努力。從精神層面來講,這是他們應該肩負起的責任,因為你是世界第一。所以這樣一種戰術安排,是非常不明智的。
深圳特區報:舉重運動員吳景彪獲得了一面銀牌,卻痛哭流涕地說“對不起祖國”,一些媒體將其解讀為金牌導向下運動員價值觀的扭曲,您的看法是什么?
李樹旺:我覺得不能這么看,吳景彪的表態或者是很正常的心理表露。我們體育界還不成熟,整個社會在發展,運動員也非常看重整個運動過程中所得到的東西。今天運動員取得金牌,國家會給他一些獎勵,不僅國家,還有地方政府、企業等都會給予獎勵,這就無形之中助長了只重視金牌的觀念。對于社會各個方面,重在參與的意識還不夠,大家普遍重視金牌,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社會大眾的心理所導致的。比如說舉重小將周俊連續三次都沒有舉起杠鈴,國內一些小報就用到了“恥辱”、“垃圾”等字眼,這對運動員來說是不公平的。
深圳特區報:中國如今是一個大國了,國人也都是慢慢變得比較大氣。對待奧運比賽,國人是否也產生了不僅僅局限于金牌的思考?
李樹旺:我覺得這種觀點是非常準確的,雖然我國現在是一個體育強國,但還不是體育大國。我們體育的軟環境、體育的基礎設施發展還是有欠缺的,這是中國體育界和中國社會甚至整個民族都要思考的。因為從金牌的角度來講,我們確實是一個體育強國。但是從整個運動員的心理、整個社會心理、整個民族情緒來講,我們很多地方要放開。因為這畢竟只是體育的事情,而不是代表整個民族的全部。所以在這個方面放得開看得遠,我們才能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
關鍵詞 群眾體育
下一步將發展群眾體育
深圳特區報:中國的競技體育取得如此好的成績,您覺得今后應如何進一步發展呢?
李樹旺:我們的體育系統培養出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因此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這對大眾參與體育的熱情、觀看體育比賽的參與度,還是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的,比如很多孩子因為劉翔的緣故,練起了跨欄。
我們這套訓練系統,在中國存在了幾十年,已經有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基礎,如果開始改走別的路,有可能影響到競技體育頂尖人才的發展,也會影響到他們對大眾體育的感召力。我們現在這條路不妨繼續走下去,繼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運動員。但是,我們還要發展群眾體育,或者發展體育產業。獲得競技體育成績的經驗,讓我們具備了較強的組織能力,我們完全能做到。
深圳特區報:現在一些運動員主動選擇“單飛”,比如姚明、李娜,而且趨勢越來越明顯,您支持嗎?
李樹旺:我覺得這是中國體育的一種特例吧。一些項目可以“單飛”,或者搞職業聯賽,這只集中在少數領域。其他項目,比如說舉重,就沒有辦法像李娜那樣商業運作,這些運動項目還是要依靠國家來發展生存。
深圳特區報:您對未來全民健身發展的路徑有什么建議嗎?
李樹旺:開展全民健身,有很多種思路。當前的一個思路還是應該繼續重視學校體育的發展。因為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體育對于個人體育習慣和體育觀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基礎體育還是影響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還有就是大學體育,大學階段的體育選修、必修是一個人養成對某項運動習慣并堅持下來的較好階段。學校階段體育觀念的形成對一個人今后的體育觀念具有基礎的作用。另外就是單位體育,如果這一塊做得好的話,對于群眾的體育參與有很大的影響。
全民健身發展面向的是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僅僅是一個頂層的、局部的方面,真正為體育來買單,消費體育的還是普通的大眾。做好大眾體育才是做好運動產業的關鍵,從這一方面來說,全民健身發展的參與主體向市場開放或許也是一個思路。
(編輯: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