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空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發展動能強勁、潛力巨大。昨天,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中國太空經濟指數報告》,從總產出、增加值及對宏觀經濟的帶動效應等方面,評估我國太空經濟的發展現狀。報告顯示,我國太空經濟指數總體呈持續上升趨勢,年度的總產量已突破萬億元規模,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
何為太空經濟
太空經濟可以理解為:在探索、理解、管理和利用太空的過程中,為人類創造和提供價值和利益的所有活動及相關產業所形成的經濟業態總稱,涵蓋了從太空探索、衛星發射、航天器制造,到通過太空技術提供的各種應用服務。
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魏楚介紹,報告旨在建立太空經濟核算框架,通過指數計算,為構建太空經濟統計治理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方法支持和政策參考。
報告顯示,我國太空經濟實現了量級躍升,年度總產量從2008年的535.74億元,增至2024年的16248.5億元。制造業、電力等能源供應業、建筑業等和太空經濟的關聯最緊密。其中,太空經濟每產出1萬元,就有平均約4000元來自制造業。近年來,科研與技術服務業在太空經濟產出結構中的占比持續上升,反映出太空經濟的發展重心由基礎設施構建向知識密集型服務環節延伸。
目前,我國太空經濟以政府主導為基本格局,2024年總產出超60%集中在核心制造業與上游環節,主要由國有單位主導。近年來,民營火箭、商業遙感與衛星數據服務等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私營企業在下游應用端逐步活躍,推動產業機制向“政府引導+市場參與”過渡。對此,報告提出,當前我國民營主體多集中于非核心環節,面臨技術壁壘、轉化路徑不暢等障礙,需通過完善政策激勵和暢通制度通道,實現協同發展。
該報告由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等,依托“人大指數”發布平臺發布。該校表示,將定期發布各領域研究指數成果,為政府、企業等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和支持。
(原文刊載于《北京晚報》2025年6月28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