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聯合發起成立“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并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一場面向未來、以青年為主角的全球性科研共創平臺正式啟航。
這是一次高校之間的深度合作,也是一場青年與時代的雙向奔赴。兩校校長——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與西湖大學校長、著名生物物理學家施一公分別發表講話,并在接受采訪中進一步闡釋了這一研究院的初心、邏輯與雄心。
一場“想象力”的碰撞
在當天的致辭中,林尚立指出:“胸懷世界、暢想未來、造福人類發展,是當代年輕人的神圣使命。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就是為青年搭建這樣一個空間無限、暢想無邊、創新無止境的舞臺。”
他將研究院定位為“三位一體”的高地:既是交叉研究的“探索者”、也是青年成長的“強磁場”,更是文明發展的“思想極”。
(林尚立發表致辭)
施一公則開宗明義:“今天的‘想象力’,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創造力’、后天的‘生產力’。”
他強調,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的設立,正是要突破傳統框架、整合全球資源,搭建集研究、交流、科普于一體的平臺。“讓異想天開的大膽設想,變成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巨作。”
為什么是“未來人類”,而不是“人類未來”?
在會議間隙接受采訪時,兩位校長幾乎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個看似語序上的“小問題”。
施一公坦言,自己一開始也對這個名稱感到困惑,但越想越覺得精準:“‘人類未來’,是被動的,是在問未來會發生什么;而‘未來人類’,是主動的,是我們要去創造什么樣的人類形態。”
“我們不能只研究‘未來會怎樣’,而要引導青年思考并參與‘人類可以成為什么’。這才是未來人類研究院設立的核心目的。”施一公說。
(施一公發表致辭)
林尚立也解釋說:“‘未來人類’關注的是,在技術巨變之后,人類本身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壽命是否延長?知識如何流動?社會結構如何重構?而這些,恰恰需要青年去想象、去探索。”
“‘未來人類’和‘人類未來’,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關注的是人的變化,而不是被動接受未來。”林尚立說。
青年是參與者,更是定義者
當天發布的“未來人類十大議題”廣泛涵蓋數字心智、科學與藝術、社會變革、太空探索與星際文明等話題,林尚立在采訪中強調,“這十個議題并不是兩校閉門制定,而是我們動員國內外高校廣泛征集的成果,是全球青年普遍關心的問題。”
林尚立在采訪中還特別介紹了研究院的組織理念,就是“把未來交給年輕人”,所以這個研究院除了設有由院士擔任的院長外,其余所有運行工作都交由學生負責。
他表示,這是一個年輕的舞臺,也是一個創新的平臺。我們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都能在這里展開暢想,碰撞思想,共同塑造人類的未來。
施一公指出:“未來人類研究院最大的意義,在于讓年輕人有機會站在時代前沿,去想象、推理、爭論,并最終提出可能改變世界的新思想。”
作為生物物理學家,施一公始終對“想象力”情有獨鐘。他在采訪中多次強調,“想象往往是不著邊際的,也可能是錯的,但正是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推動人類向前。”
他特別鼓勵青年勇于“仰望星空”,在今天這個AI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要靠想象力繼續引領機器,而不是被機器定義。”
真正適合未來研究的青年首先要有大情懷
在這個畢業季與志愿填報高峰交織的時節,許多學生面臨升學與專業選擇。對于想要投身未來人類研究領域的青年學子,林尚立告訴長安街知事(微信 ID : Capitalnews ),真正適合參與未來研究的青年,首先要具備的是“大關懷”: “不論是從國家也好,民族也好,還是從個人的角度看,一個有大關懷的人,才能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現實與理想、今天與未來的關系。這是一切的根本。”
其次,是“想象力與創新力”。“今天選擇專業,或者進入大學,其實只是搭上了一個平臺。真正的成長,取決于你是否愿意和更多人交流,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勇氣。”
在他看來,未來人類的研究,不只是科學議題,更是一種人生定位、一種價值主張:“今后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僅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識,更在于你是否能把知識轉化為創新,構建出新的可能,開拓新的領域。”
林尚立語氣堅定:“今天的大學生,肩上的責任更重,眼里的世界更大。”這不僅是一種勉勵,也是一種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