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文創的核心價值在于延續觀演記憶,將舞臺藝術的感染力轉化為日常生活的文化陪伴。
當下,演出文創已從劇場的附屬服務躍升為文化消費的引擎,其價值不僅在于經濟貢獻,更在于構建藝術與大眾的情感紐帶、拓展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演出文創的核心價值在于延續觀演記憶,將舞臺藝術的感染力轉化為日常生活的文化陪伴。一支劇目主題筆袋、一枚融入經典意象的徽章……如同記憶的鑰匙,讓劇場的高光時刻在觀眾生活中持久回響。年輕觀眾熱衷收集文創、分享體驗,實現對藝術共鳴的二次傳遞。演出文創設計的關鍵在于情感符號的精準提煉,需從劇作精神內核中提取具有辨識度的元素,通過設計的語言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物件,使藝術從短暫的舞臺瞬間延伸為生活的文化印記。國家京劇院將鳳冠紋樣轉化為立體紙雕本,吉祥大戲院以戲曲人物為靈感調制主題咖啡,均是通過符號轉化實現藝術與生活的銜接。
演出文創的生命力,根植于對藝術本體的創造性解構與重構。成功的文創開發從復制舞臺視覺元素,到凝練核心美學符號,最終升華為承載文化意蘊的情感載體。例如,舞劇《只此青綠》文創設計,初期聚焦宋代山水畫紋樣復刻,中期抽象表達青綠色彩與流動線條,后期融入觀眾互動體驗,使產品超越實用功能,成為可攜帶的文化符號。這一過程需堅持兩項原則,一是尊重藝術基因,避免對文化符號的粗暴挪用,二是推動現代技術賦能,利用數字光影技術激活傳統美學。
演出文創產業的深度變革,正將小小票根轉化為撬動消費的支點。隨著各地創新實踐不斷深化,演出票根已從單一入場憑證升級為串聯文化消費鏈的通行證,通過深度綁定文創權益、文旅體驗,構建起“觀演即消費、離場不離城”的產業生態。這一轉型不僅拓展了文化消費的時空維度,更為藝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生動注腳。
票根與文創的深度融合,本質是文化IP向消費符號的轉化。當杭州觀眾持《梁祝》演出票享受西湖游船折扣、參與絲綢手作體驗時,傳統故事就轉化為激活地域經濟的密鑰。這些創新實踐昭示著,以文創為媒、以票根為鏈,藝術IP正在消弭演出場館與街巷的邊界,使文化消費從瞬時狂歡進化為“因演赴城、攜情續游”的長效機制。
演出文創的繁榮,是文化自信與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演出文創未來需在三大方向持續探索:一是情感化設計,深耕藝術精神與大眾需求的共鳴點;二是IP化開發,建立從劇目創作到衍生品研發的一體化路徑;三是生態化運營,以票根為軸構建全域消費網絡。創作是根本,傳播是關鍵,轉化是升華。唯有堅守文化根脈、創新表達機制、拓展消費場景,方能在藝術與市場的交響中奏響文化強音。
(作者宋洋洋,系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原文刊載于《中國文化報》2025年6月2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