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津巴布韋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非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文明研究院、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承辦的中非文明論壇(2025)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歷史共鳴,未來同航”。與會嘉賓齊聚一堂,共探文明互鑒的歷史智慧,共謀中非合作的時代新篇。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指出,中非同屬發展中國家,在追求國家發展與人民幸福進程中,需弘揚各自文明、制度優勢,交流互鑒發展經驗。大學作為人才培養與知識創造機構,應在服務國家發展進程中加強合作,為中非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當前,中非面臨數字鴻溝、氣候變化等時代課題,中非文明論壇需聚焦重大問題研究,推動學術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動力,如開展青年交流與試驗性社會工程。他強調,大學使命在于推動發展,一流大學應既服務本國,更助力人類進步,中非需借論壇增強發展動能,為全球治理貢獻智慧。
津巴布韋大學執行校長保羅·馬弗莫認為,中非關系既深植于外交與經濟合作的現實土壤,更扎根于文明對話的歷史根基——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互鑒,到當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共振,雙方歷史早已在交流中深度交織。面向未來,中非合作需以文化理解為基石、知識交流為紐帶、技術合作為引擎,在創新驅動中深化人民之間的相知相親。中國與津巴布韋青年學子應以文明發展為己任,將思想共識轉化為務實成果,共同勾勒中非共同繁榮的時代圖景,讓歷史共鳴在合作實踐中綻放新的生機。
論壇發布的《尋津問路:津巴布韋社會經濟發展研究報告》,系統梳理該國社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歷史演進,深度剖析后殖民國家突破結構性發展困局的路徑。報告指出,津巴布韋正處于歷史轉折關鍵期,試圖通過系統性改革議程破解長期發展瓶頸,其破局核心在于開放政策的有效落地、宏觀環境的持續穩定及治理體系的優化升級。這一探索的成效既取決于內部改革的決心與執行力,也受制于外部協作環境的支撐力度。“對津巴布韋案例的持續追蹤研究,將為認識理解后發國家現代化路徑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提供極具價值的實踐參照。”中國人民大學中非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廖越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浦陽認為,報告為鞏固和發展中津關系、中非關系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研究成果。它深刻地剖析了津巴布韋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遇,對更好地開展與津巴布韋的經濟合作和投資合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相信在正確義利觀指導下,中國將更加科學合理地推進與津巴布韋的經濟合作與投資,實現雙方共同發展和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傳華談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非共同發展。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源于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源于中國人民的長期努力和斗爭,源于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體現在創造了“兩個奇跡”:一是快速的經濟發展,二是長期的社會穩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是:有比較強的領導力,以人為本,堅持獨立自主,遵循中國道路,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持對外開放,保持全球視野。中國式現代化路徑是:“沒有農業就沒有穩定”“沒有工業就沒有真正的富裕”“沒有貿易就沒有靈活性”“沒有人才就沒有繁榮”“要想富,先修路”“數字經濟是未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和路徑對非洲發展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