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進程中的每一串數據,不僅勾勒出歷史的車轍,更如同一行行密碼,解鎖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與未來趨勢。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師構成的“中國式現代化動態監測與綜合評價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正式發布《中國式現代化指數報告2024》。該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維度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定量測度,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和特征,為理解這一偉大征程提供了科學的量化視角。
(中國式現代化指數發布會)
出發:用數據丈量中國式現代化
“統觀國策,計量民生”,是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的初心使命。去年3月,研究團隊正式成立,以經濟統計領域的深厚積淀為基礎,融合數理統計、數據科學等領域優勢力量,以數據為尺,丈量中國式現代化的每一步。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對中國式現代化動態監測與綜合評價研究寄予厚望,“以指數看發展,深度洞察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向和變化;以指數觀民生,更精準地了解民生需求和急難愁盼的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指數出良策,更深刻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規律新特點新趨勢,全面系統地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理念、有效對策。”
攻堅:指數的打磨與誕生
“發展愈是快速,變化愈是深刻,統計學科在服務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愈加凸顯。”團隊成員、統計學院院長李揚說。
從指標體系框架的反復推敲,到指標選擇的嚴謹抉擇;從正負指標的爭論求證,到數據來源的艱難搜集;從網絡搜索數據的創新應用,到指數計算方法的反復優化……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在中國式現代化指數發布會上,與會專家表示,指數初步搭建了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對測度和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極具歷史性意義。指標體系的確立為世界,特別是南方國家,提供了現代化模板。指數報告為地方和區域解決諸多難點、堵點、卡點指明了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指數的首次公開發布,不僅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踐行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服務國家發展測度領域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重大需求的具體體現,對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采用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的“五位一體”總體框架,包括5個二級指標、24個三級指標和93個四級指標。
(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 )
對全國總體以及各地區2020—2023年中國式現代化指數的測算結果顯示:中國式現代化總指數穩步提高,5個二級指數具有良好的協同性;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指數整體提升,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江蘇、廣東處于領先梯隊,多個維度的地區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每個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各有特色,優勢與不足并存;中國式現代化還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例如地區差距、生態現代化與其它維度的協同性等。
基于研究成果,團隊分別于2024年11月和12月赴深圳召開“中國式現代化統計測度與深圳現代化發展創新”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深圳論壇2024——政府統計政策分論壇,與廣東省相關高校、統計部門共同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與深圳現代化統計創新實踐。
多元視角催生出更多有價值的思考,如何推進區域特色指標的融入和多維數據源與技術的融合,如何開展區域與國別、時間跨度等多層次、多維度的比較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多模態、多來源的技術手段推動數據融合與智能化分析……面向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研究團隊致力于持續提升評估體系的精確度和科學性。
編好指數,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讀懂指數,搭建中國式現代化經驗交流平臺;善用指數,積極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偉大征程中,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挺膺擔當,貢獻更多“人大智慧”“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