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8日,中國人民大學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首屆人工智能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加強對人工智能治理的研究,構建一個以人為本、安全可信、包容普惠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已經成為越來越迫切的時代議題。要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約束、效率追求與公平保障、本土化實踐與全球化協作之間,尋求動態平衡的人工智能治理之道;以人文精神引領智能向善,以數智革新服務國家戰略,以智慧治理推動全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將在數智科技與人文科學的良性互動中,共同書寫人工智能治理向上向善的嶄新篇章。
最高人民法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姜偉提出,面向未來,中國人民大學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要積極探索治理規律,推動理論創新,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標志性學術成果,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知識庫注入中國元素;要立足本國國情,扎根中國大地,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人工智能治理知識體系,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治理難題,切實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動人工智能治理技術和方法的創新應用;要發揮法治功能,統籌發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屏障,實現法治護航、智能向善的目標。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講席教授陳國青認為,大模型通過賦能自動標注、理論構建、假說生成、智能體模擬、假說檢驗等形式,深刻驅動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與此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技術,也引發了諸如技術黑箱、大模型幻覺、偏差與偏見、數據隱私等治理新議題,同時可能引發新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分野關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治理,增強對相關風險的敏銳感知,提升應對復雜挑戰的能力;同時,積極推動跨學科研究,加強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的深度合作,培養具備跨學科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實現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長聘教授黃昌勤看來,教育正朝著智能化、國際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和合共生式人機協同成為重要趨勢,但也帶來了人類主體性抑制、高階能力弱化、價值理性制約等挑戰。教育體系需適應技術發展,通過治理手段確保教育公平和質量,同時重構教育價值體系以應對數字化環境。教育實踐中,需堅守引領人機共生發展的教育價值理性;深化面向多主體可持續創生的協同思維目標;構建面向知識創造的互適互生人機和合增效模式;遵從基于人機智德信任的共生教育規范。
(原文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5年6月13日第3版)
原文鏈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