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對養老機器人表現出極大熱情的同時,很多老年人對養老機器人卻不很信任。為什么呢?
筆者認為,代際數字鴻溝,影響了養老機器人的社會接受度。
代際數字鴻溝的影響,可以從用戶端和設計端兩個角度來理解。在用戶端,老年人在使用技術產品時通常會比年輕人感到更多的焦慮或不適。一方面,作為數字時代的“移民”,許多老年人可能會經歷技術焦慮,擔心自己無法掌握新技術或者對冰冷的機器人缺乏信任。在向子女或其他人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尊嚴感。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老年人對養老機器人的接納程度。另一方面,老年人對養老機器人的接納程度還會受到其感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影響。換言之,只有當老年人認為養老機器人有用且易于使用時,他們接納這種新型產品的可能性才會增加。這就涉及到了產品的設計端。
實際上,代際之間的數字鴻溝不僅體現在老年人對數字技術使用上的障礙,還表現在產品設計者對老年人實際需求理解上的障礙。許多年輕的技術人員缺乏對老年人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對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理解不深。即便在養老護理行業廣泛采用機器人的日本,其設計的許多機器人在現實環境中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他們設計的搬運機器人雖然看似能夠解決護理員移動老年人的問題,但機械化的搬運動作實際上可能會讓老年人感到不安。
代際數字鴻溝對養老機器人社會接受度的影響,其背后是數字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公平與技術倫理問題。?
筆者認為,技術適老化面臨最大的挑戰,并非在技術層面本身——研發者和使用者這兩個群體之間脫節,才是技術適老化面臨的最大阻礙。大部分機器人工程師或者程序員都是高學歷的年輕男性,而適老技術的主要用戶群體,通常都是老年人或年紀較大的護理人員,對人工智能技術掌握不夠。因此,要使技術適老化與衰老實現動態的匹配,首先就要打通設計端和使用端。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開放式創新設計方法,或許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設計方法強調在真實生活場景中通過多方協作和持續迭代來解決復雜社會問題,主要特點就是需要工程師在真實的場景中觀察用戶的日常行為,如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軌跡和習慣等,同時動態追蹤用戶的需求變化,并邀請用戶直接參與解決方案設計的全流程。
生活實驗室既是技術開發與驗證平臺,同時也是公民教育與體驗空間。這種方式使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形成雙向反饋循環——工程師們根據觀察到的行為和需求變化,迅速調整和優化技術方案,實現技術參數與生理衰老的精準匹配;老年人和護理人員則可以通過參與設計流程,加深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接受度,并在實際操作中提供反饋。這種雙向互動促進了技術的快速迭代,確保了適老化技術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推動了技術創新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
(作者謝立黎,系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老年學系主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原文刊載于《光明日報》2025年6月12日第16版。)
原文鏈接:[光明日報]謝立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養老機器人——在技術與需求間尋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