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對話國際日”到來之際,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寶安院區開幕。
大會聚焦“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主題,開啟傳統人文與新興科技的深度對話,吸引了來自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漢學家與會。
解放日報夏斌博士在現場采訪了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鐘鳴旦、土耳其安卡拉哈茲巴伊拉姆大學教授吉來、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馮海城,看看聊了些什么?
一
鐘鳴旦喜歡引用這樣兩句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及“只緣身在此山中”,來強調“人之所以成為人,一個重要因素是與他者的相遇及其引發的交流”。
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鐘鳴旦的兩本著作。“在上海出版的這兩本書,跟我的這個研究有密切關系。一本書關于中國古代歷史。明末清初,有一些歐洲人開始把中國的一些歷史文獻翻譯成西方文本,我的書專門研究這個文化間的交流。第二本書是關于中國的邸報,我從歐洲的文獻去看中國的報紙。”鐘鳴旦介紹。
二
小學時,一本叫《神筆馬良》的讀物給吉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開始通過查閱字典來學習漢字,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更為濃郁的興趣。
來深圳之前,吉來剛去敦煌考察。他真切感受到,中華文明具有鮮明的特征,十分包容,且在不斷充實擴大。中華文明之所以強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排斥外來文化。
“對外開放,讓不同國家的游客來到中國。中國近兩三年的變化很大,非常安全,非常干凈,特別方便。外國人可以自己來中國,體會中國是怎么樣的一個國家。”
吉來感言,知識是全人類的。近年來,他把一些中國經典著作直接從中文翻譯成土耳其語,很多成了暢銷書。
三
來自巴爾干半島的馮海城早期專攻古典文學,包括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文化等,后來則致力于漢學研究。在他看來,將漢學和自己之前所學聯系在一起的橋梁,便是絲綢之路。他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貿合作,更是文化交流。
“最近有很多中國當地文化的作品在國外受歡迎,我們都知道的動畫片《哪吒》和電腦游戲《黑神話:悟空》。中國當代的文化在國外傳播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逐漸影響全球的年輕人。”馮海城說。
在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開幕式上,馮海城代表青年漢學家發出了“去傾聽、去闡釋、去搭建溝通橋梁”的呼吁。他認為,當代中國比西方更“酷”、更“現代”,代表著未來。研究中國,有助于超越自己所處區域的局限性以及思維的有限性。
四
去年6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決定將每年的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
日前,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今年6月10日,國際社會將慶祝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作為發起國,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積極落實好決議精神,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攜手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
通過文明對話更好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鐘鳴旦根據自己的治學心得提出了三個思路:
第一個是“從周邊看中國”,如看看歐洲或韓國的資料。
第二個是“交錯的歷史”,看看中國跟別的國家、別的文化接觸時發生了什么?
第三個是“之間的藝術”,歷史主要是人跟人之間的接觸史。
在鐘鳴旦看來,促進文明對話,需要有一種關注空隙、裂縫與邊界的敏感性,一種關注“中間人”和“翻譯者”的視角,一種在自我與他者之間搭建橋梁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