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需培養漢語語言能力,這是真正理解中國的關鍵?!庇=虼髮W學者、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理事羅伯特·恰德(Robert Chard)在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上致辭時表示。
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于6月5日至7日在深圳舉行。來自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漢學家齊聚一堂,圍繞“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展開對話。
(6月6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參加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圖片來源:本版圖片均據李大鵬 攝)
面對技術變革與文明傳承的雙重命題,歐洲學者呼吁重塑漢學使命,以語言能力為根基、以跨文化理解為紐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守護人文精神的價值核心。
羅伯特·恰德坦言,世界漢學大會10余年來維系著國際漢學界與中國學術的緊密紐帶,而當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更凸顯漢學家的橋梁作用。他還強調,培養新一代中國研究專家是大家共同關注的重要事項,以世界漢學大會為代表的平臺,為研究生和博后提供了在中國進修和發表研究成果的機會。
(英國牛津大學學者、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理事羅伯特·恰德(Robert Chard)在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開幕式上致辭。)
面對AI技術對傳統翻譯與研究范式的沖擊,羅伯特·恰德以古漢語翻譯為例,指出AI雖能高效產出“相當準確”的譯文,卻可能消解學生查證典籍的鉆研動力。他說,如今善于運用AI的學者將取代拒絕AI者,但技術永遠無法替代人類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我們不僅是研究中華文明的學者,更是這個日益分裂的世界中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鼻嗄隄h學家代表、北馬其頓學者馮海城(Igor Radev)的倡議,恰與羅伯特·恰德的思考形成呼應。他呼吁打破傳統漢學與現代中國研究的二元割裂。在馮海城看來,1840年或1911年的分期節點不應成為割裂文明連續性的桎梏。在方法論上,他主張兼容語文學、社會學及數智化工具,同時堅守漢學的道德使命,在全球誤解加深的今天,漢學研究需主動成為文明沖突的‘解壓閥’。
(青年漢學家代表、北馬其頓學者馮海城(Igor Radev)在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開幕式上致辭。)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副校長白安雅(Andrea Bréard)以自身研究印證了這一路徑。她深耕中國數學史,發現元代《四元玉鑒》的算法思維與西方幾何學迥異卻同樣精妙。她談到,中西方數學在絲綢之路交融,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便是文明互鑒的典范。白安雅認為,AI可高效處理文獻互文與跨文化傳播分析,但學者對文化語境的直覺領悟仍不可替代。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副校長白安雅(Andrea Bréard)在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上與提問者互動。)
開幕式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世界漢學子平臺”正式啟用,為漢學成果提供開放共享的數字化陣地;“新漢學計劃”博士后項目同步啟動,旨在構建青年學者貫通式培養體系。
(與會者在大會開幕現場聆聽主旨演講。)
本次大會期間將舉行4場主旨演講、6個平行論壇和“漢學薪傳:青年漢學家圓桌”,不同學科背景的中外學者將圍繞“AI與漢學研究范式變革”“數字技術與中國典籍傳播”等議題展開思想碰撞,從中外視角勾連傳統與現代、理論和技術,呈現漢學研究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