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高適、關滄海、司馬懿……打開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的參會名單,外國嘉賓的中文名字讓人印象深刻。
記者此前采訪國際會議的經歷中,外國參會嘉賓的中文名字多采用音譯,而這次大多數嘉賓則都有自己專屬的中文名。這些中文名背后有哪些含義?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這些嘉賓,探究他們名字背后的故事。
來自西班牙的江愛蓮說:“名字是中國朋友送我的,我特別喜歡。”江愛蓮知道周敦頤《愛蓮說》中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贊賞,而希望名字中有水元素的她同時采用了“江”姓。這樣極具中文韻味的名字和她的研究領域很搭,她目前正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研究中國經典名著《紅樓夢》。
來自耶魯大學的學者司馬懿告訴記者,她之所以取姓“司馬”是因為他父親的中文名就叫司馬麟,而名則來自本名的諧音。和中國歷史名人的巧合“撞名”她也注意到了,“大家一聽這個名字就會記住。”司馬懿出生于英國,父親司馬麟(Don Starr)是英國杜倫大學的漢學教授。“通過世界漢學大會,我了解了更多中國知識,非常開心。”司馬懿說。
還有不少參會嘉賓的中文名字都是老師或朋友為他們取的,成為他們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開端。
北京大學留學生董佑寧研究的是現代漢語語言學,在學中文時取了一個和自己的本名發音較像的中文名字。正在讀博的他已經在中國六七年了,他說:“第一次來中國就覺得至少需要幾年才能基本理解中國的文化、語言,這里的語言、習俗等等都特別深奧。”
“詩歌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馮海城曾翻譯出版過一本中國古代詩歌選。他向記者列出了自己喜歡的中國歷史名人,其中包括屈原、杜甫、李白、王維、孟浩然、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等。與此同時,這次會議所探討的人工智能賦能漢學研究主題也是他關注的課題。他說:“人工智能受到很多關注,但我們還不十分了解人工智能會怎樣具體影響包括漢學在內的人文學科,所以希望通過深入的討論得到一些啟發和指引。”
從取一個名字開始學習一門語言、了解一種文化,從這些漢學研究者的名字中、從他們接受采訪時從容的中文作答中,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魅力可見一斑。當“中國通”們相聚在深圳,在這座科技之城暢談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思想的交鋒碰撞、文明的交流互鑒將結出怎樣的碩果?一切值得期待。
(原文刊載于《深圳特區報》2025年6月7日第A02版。)
原文鏈接:[深圳特區報]外籍學者“中文名”讓大會“漢學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