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對話國際日”即將到來之際,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6月6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寶安院區開幕。大會聚焦“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主題,開啟傳統人文與新興科技的深度對話。
“漢學源自中國、屬于世界,根植歷史、面向未來,搭建橋梁、增進友誼。”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在主旨講話中表示,漢學研究中國古代的語言、哲學和文化,是歷史中國之學;漢學研究中國當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特別是中國哲學、文化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影響,是當代中國之學。貫通古今的漢學,追溯歷史中國的源頭,辨識當今中國的發展,思考和探求人類的前途命運,源源不斷為破解時代難題提供中國智慧,是人類文明創新發展的智慧寶庫。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漢學承載“融匯古今”“溝通中外”的使命,是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新時代漢學研究開辟廣闊空間,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新時代漢學研究應當海納百川,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拓展研究深度廣度,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思想資源和理論支撐;應當與時偕行,用數字化賦能漢學跨文化研究合作,在科技革命浪潮下堅守人文精神;應當廣育英才,以“新漢學計劃”等搭建青年漢學家立體化成長發展體系,注入漢學研究新活力。
英國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研究員、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理事羅伯特·恰德在致辭中表示,世界漢學大會為維持國際漢學家和中國學術界緊密聯系、促進全球漢學交流、培養新一代漢學人才提供重要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對漢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出挑戰,要主動適應與善用人工智能技術,并注重培養深厚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以便精準地“理解中國”。
“我們不僅是研究中華文明的學者,更是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我們的工作具有道德意義與積極的世界影響。”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馮海城代表青年漢學家發出倡議,建立一種更加包容的漢學與中國研究觀。這種視角應當正視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廣度與跨區域的思想交流,并接納多樣的聲音、方法與傳統。
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吸引了來自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漢學家與會。據介紹,世界漢學大會自2007年創辦以來,堅持立足“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屬性,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已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術盛會。
原文鏈接:[上觀新聞]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在深圳開幕,探尋AI時代文明對話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