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5·18國際博物館日,首都各博物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高校博物館也不例外,有的開放夜場、有的舉辦互動體驗活動、有的免預約參觀……掀起一波高校博物館參觀熱。
“大學里的博物館”正在成為文博熱潮中的打卡新地標。回歸日常后,高校博物館如何走出“象牙塔”?多日來記者走訪發現,高校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依舊存在場地空間、人員編制、運營資金等方面不足,預約通道“藏”得深,“門檻”有點兒高,“開放”依舊“不解渴”。
(學院路科普營在北京林業大學啟動)
(清華藝博內的超長臺階空間非常震撼)
(市民在北林大博物館參觀)
寶藏多 博物館匯聚一流藏品
截至目前,首都共有27所高校建設了各類博物館48家,他們依托大學學科設置建設,其藏品有著較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有些堪比國家乃至世界一流博物館的藏品。
5月24日,北京林業大學開放日,記者走進北林大博物館,中國特有的瀕危靈長類海南長臂猿與你對望,中國現存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襯得邊上的大熊貓都顯得嬌小,林中之王東北虎和中國特有珍稀虎種華南虎在這里“和諧相處”……
“截至去年底,我們館藏各類標本35萬份,其中動物標本2000余份,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4種,包括僅存42只的海南長臂猿和從7只繁衍至萬羽的朱鹮……”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標本中還有1905年京師大學堂采集的百年標本,搭建起人類與萬物對話的橋梁。
出了北京林業大學向南一公里多,就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大博物館的公眾知曉率很高,它位于學校逸夫樓的10層至12層。一進10層的地球科學廳,門口的展區就讓人移不開腳步:來自侏羅紀的玉化木晶瑩剔透,1914年5月入藏的紅銅礦是館藏最早的標本,一塊青灰色的石頭竟然是比隕石還稀少的閃電熔巖……地大博物館可不僅僅是礦石的集合地,還有許多展品反映著地球與生命演化的歷史,比如我國最早自行組裝的恐龍化石標本、鸚鵡嘴龍“幼兒園”的化石、周口店遺址發現的大熊貓牙齒化石等。在這里,4000余件標本宛若一部濃縮的地球46億年演進史。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大學博物館吸引人的首要原因,就是“專業”二字,每個高校博物館都是一筆寶貴的學術收藏,匯聚著那些在漫長的校史中積攢下的“鎮校之寶”,價值不同凡響。
門檻高 預約入校堪比搶專家號
記者嘗試登錄多家高校博物館的官網、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參觀,發現——高校博物館,“想說愛你真不容易”!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周二至周日免費開放,可北京大學不好進,需要提前在“參觀北大”小程序上預約——僅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開放校園,想搶到預約名額,堪比搶醫院專家號。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尺翰之美中國傳統家書展上,匯聚千封家書故事,周一至周五開館,也得提前搶預約入校名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有二戰名機黑寡婦,全國唯一的鷂式戰斗機,北航自制“北京一號”飛機……目前僅面向校內師生及親友、校友開放。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在微信公眾號上免費預約倒是很順暢,可是周末時間段不開放,該館僅周一至周四開館,讓上班族和學生望展興嘆。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無需預約,憑有效身份證件就能在開館時間入校參觀,可同樣是周末閉門。
入校難、開放時間短、周末不開放、寒暑假不開放……想要參觀高校博物館,門檻可真不低。
有難處 超過百人空間就很擁擠
記者采訪過程中,多家高校博物館普遍反映,開放難在教學任務重、空間狹小、人員不足、缺乏資金支持等因素。
博物館主要功能是收藏、研究、展示。相對于社會博物館,高校博物館更突出研究和教育功能,許多館藏都是“教具”。比如,地大博物館周一至周五上午僅接待有預約的教學實習。以人文社會科學見長的人大博物館,有5000平方米的館舍面積,為避免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每天開放給公眾的名額也不超過100個。
身處校園也讓高校博物館開放難,除了校園開放限制外,場地因素也是影響開放的重要原因。大多數高校博物館展覽面積不足3000平方米,且屬于公用樓宇的某個部分,沒有專業展廳、教育和公共服務區域等設施。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國家二級傳媒類綜合博物館,展覽面積約3000平方米。“實際展示面積僅1500平方米,同時在館里超過100人,這個空間就很擁擠了。”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館長吳志勇說。
走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高校博物館人員編制僅為個位數,開放運營工作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承擔,運營經費也從教學科研中“擠”,沒有像社會公共博物館那樣得到穩定且必要的財政支持,難以支撐面向社會開放的重任。
破局方法 探索開放的N種模式
高校服務社會是以服務教育和科研事業為出發點,當高校博物館需要直接服務社會時,必然會面臨一系列問題。
開辟專屬通道,招募志愿者、走出博物館,開辟線上展覽……破解高校博物館開放難,首都各高校博物館也在努力探索。
走進清華藝博,迎面的超長臺階空間帶給人巨大的震撼,這里現有藏品2.5萬件,包括書畫、織繡、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清華藏珍·絲繡華章》常設展上,百余件套明清時期代表性織繡品經過數百年歲月洗禮,能讓人感受到古人那奪造物之天工的美。
因地處校園邊緣,學校特意開辟了藝博專用通道,讓參觀者免去進校難這道門檻,清華師生免費參觀,社會公眾購票參觀。
清華藝博有一支強大的志愿者團隊,志愿者大多來自在校學生,每周都會公布志愿講解安排,基本上能保證每個大廳和展覽都有志愿者值班。
“自2016年正式開放以來,已經接待觀眾超400萬人次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段江飛介紹。
“90后”小林是個高校博物館控,每年5月份都會狂刷各高校博物館的官網、微信公眾號,今年他還關注到了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的微信公眾號。
“今年3月份,學院路街道推出了高校打卡漫游日活動,可惜沒搶到,一個‘博友’告訴我消息的時候,距離公眾號招募通知發出才幾個小時!”小林告訴記者,今年5月他就天天刷,果然搶到了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研學之旅,為此還要“借”來小侄子一起去研學。
坐“擁”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6所高校的學院路街道,一直致力于校城融合發展,邀請居民走進高校博物館、實驗室。
空間狹小如何破局?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位于主樓三層,展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還是建筑面積。博物館在探索走出去,去年和中國工藝美術館合作,推出《五彩錦簇——中華服飾文化展》,展覽吸引觀眾65萬人次。今年1月,該展覽還以線上展覽的形式入駐民族服飾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讓它得以永久保存并廣泛傳播。
專家建議 高校博物館開放還需推一把
北京市一直推動高校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目前已有12家高校建設博物館在市文物局備案,市教委牽頭組織成立了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高校搭建的高校博物館聯盟,已有20所高校的23家博物館加入。
市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館長施光海是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他一直關注高校博物館開放問題。
“在2012年至2020年期間,市教委提供聯盟對應的人才培養、對外開放等共建經費支持,聯盟內博物館大力向社會尤其是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還讓市民感受到了高校博物館的強大魅力。”施光海說,高校博物館開放還需推一把,應將北京高校博物館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統籌范圍,制定北京市政府與高校共建高校博物館方案,實現高校博物館在服務高校教學科研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對外開放,支持“一流”大學建設“一流博物館”。
他舉例介紹,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在四川省的財政支持下,建設了5萬余平方米的博物館,單次接待量可達上千人。“市校合作”模式下,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在長春博物館內設分館,日均游客量超3000人次。
施光海還建議,要理順機制,打通高校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路徑,對基礎條件比較好、開放程度高、開放積極性高的高校博物館,應納入北京市文旅融合整體推介范圍,助力高校博物館擴大影響力,增強高校博物館自我造血能力。還應加強屬地與博物館的溝通聯絡,助力高校博物館承擔起區域內傳播文化知識的職責,為屬地中小學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研學平臺,擦亮首都高校博物館這張“金名片”。
(原文刊載于《北京日報》2025年6月3日第7版)
原文鏈接:[北京日報]高校博物館:欲出“象牙塔”,誰來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