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跨掉的一代”、“大學不再是象牙塔,而是玻璃城”、“大學畢業即失業”……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對大學的敬仰,大學精神對社會的影響似乎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強烈。如何重建中國大學的精神?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
什么是大學的精神?紀寶成教授認為,他應該是內涵豐富,廣闊而又見仁見智的,他是包羅萬象的。他體現著大學的宗旨和大學的理念。
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都是世界名牌大學,這些大學的理念是把中國和外國的關于大學精神的共性進行比較而得出的。
大學精神,共性是什么呢?
紀校長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第一,大學應具備開放性。自從有大學以后,大學有共同的原則,共同的宗教,當時歐洲各個國家互相往來,就形成同一種思想;第二,大學具備普遍性和一般性,就是授予學生各種學問與能力,這一點也是大學精神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三,一所高等大學應當有自己的專業,自己的理念。他不為權勢所束縛,他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第四,大學應當服務于整個人類,為國家的進步作貢獻,大學是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傳播者。
此外,紀校長還談到:“大學精神總是與時代精神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以前的大學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機構,因此現代大學的精神應當說是與時俱進的大學精神。當今時代,需要我們進行制度創新,需要進行觀念的變革。從辦學實踐當中,我認為學校要大。大什么呢,就是學生之大,什么叫學生之大,從中國人民大學來講,就是要培養優秀的企業家,出色的公務員,杰出的學者等;學生最大,就是學校最大,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學問最大。我想如果我們做到這幾條,我覺得我們大學的精神才能得到好的‘重建’。人民的大學要為人民,這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的辦學理念;為我們國家的繁榮發展作貢獻,這是我們學校的辦學特色。”
(21世紀人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