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應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基地
時間:2004.02.27
隨著知識經濟浪潮的興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在基本物質需求逐步滿足的基礎上,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需求推動著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生產門類的文化產業迅速發展起來。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兩個緊密相關的概念提出來,指出“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充分顯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所給予的前所未有的關注和強有力的支持。
■文化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深層動力
隨著“知識經濟”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升華與深入,文化的經濟驅動力在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令人關注。文化產業這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興產業,甚至被經濟界視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強大動力。
從國際環境來看,今天的發達國家已進入后工業社會和信息化時代,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科技的發展全面交融,文化的經濟化、科技化,經濟和科技的文化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文化消費在人們的生活消費上已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文化競爭力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們要全面建設現代化,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開創先進文化與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廣闊天地。
中國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的市場潛力非常巨大。當前我國已邁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越來越高,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日益繁榮,文化產業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13億人口的人力資源和潛在的巨大市場構成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毋庸置疑,這個市場將是21世紀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同時,中華五千年燦爛而深厚的文化蘊積,雄浩宏博,赫奕天下,是世界上唯一從未間斷的古老文化,它極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很多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民族和中國特色的精品。這些文化資源一旦轉化為文化資本,將成為文化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未來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同樣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文化產業自身還具有別于其他產業的優越性,諸如:文化產業很少環境污染;文化產業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特別是文化產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等等。這對于高速行進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處在世界發展中國家水平的中國來說,不可謂不是一個福音。
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了具有新功能的文化經濟力或文化生產力。這種文化力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成為許多國家與地區經濟起飛的強力驅動器。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倘若以人文發展指數(HDI )作為我國發展戰略目標,將比單純的經濟指標(GDP)更為合理。HDI實質上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復合指數。它既包括經濟增長指標又涵納文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指標。以HDI 作為戰略目標,將有利于文化經濟力的形成與加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中國在新世紀中要占據主動,爭創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這種社會永續發展的深層次動力——文化經濟力的挖掘、利用和建構。
■高校應該成為文化產業研究的基地和人才培育的搖籃
大學應教給學生什么?答案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能力。創新應是大學的辦學理念,也是一所大學的靈魂。
文化產業正是一種創意產業,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是知識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千百萬創造性人才,這正是高等院校的責任所在。無疑,高等院校的科研與教學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進器和人才培養的最佳孵化器。
綜觀經濟全球化趨勢,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社會發展的民族化、本土化傾向。各個國家和民族都不遺余力地尋找自身最具特色的優勢,以期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示自己,而文化產業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個性在文化市場上的表現,帶有極為強烈的國家特色、民族特色。從這一點說,文化產業是特色產業,它往往是在國家獨有的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發的,因而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盡管我國的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但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卻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也很低,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文化產業,作為以市場運作方式來實現文化之價值的產業,關鍵在于把文化產品推向市場,讓市場對相應的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天,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我們已充分認識到黨中央號召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深遠戰略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擁有諸多的全國重點學科。學校教師關注社會,直面現實,對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許多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這種厚實的教育與研究基礎以及雄厚的師資力量使人民大學成為國內著名的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的科研孵化器和人才培育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將順應時代的潮流,發揮教育與研究的雙重功能,整合校內的優勢資源,積極參與國家文化產業的創新研究與專業化教育實踐;努力構建文化產業學科與研究體系,培養文化管理高素質人才。
在文化部的支持與指導下,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與中國文化報社于2004年春季啟動的“全國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區域調研活動”即是對文化產業研究的積極探索與實踐。我們將秉承客觀準確、系統科學、理論嚴謹與實踐創新的原則,對這一重大課題進行深入地研究與探索:
第一,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遵循企業管理的科學法則,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亟須遵守的國際產業的游戲規則,從中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客觀仔細盤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庫存”,并積極有效地整合現代科學文化的有用資源,確立中華大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系統課題的創新研究。
第二,組織校內專家學者并誠邀各地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從事文化產業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文化業界成功人士,扎扎實實地開展區域文化資源調研、發掘、整合工作。協同有關部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收集基層文化產業實踐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各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信息、動態,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建議。
第三,積極參與并開展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管理隊伍培訓。根據我國文化產業管理的發展與現實需求,優化整合國內外的智能資源,加速研發培訓課程,并采取多種形式,分期、分批、分類培訓從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干部及有關管理人員,為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管理隊伍的素質作出努力。
中國人民大學向來以人文立校,又躬逢“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盛世,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科教育研究基地與培養高層次建設人才的學府,責任在肩,我們將奮力前行,為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與人才培育貢獻出綿薄之力。(中國文化報)
編輯:人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