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被媒體稱為“公款追星”的現象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反感。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這些“公款”直接或間接來自納稅人,來自老百姓。“公款追星”歸根到底就是“政府請客,百姓買單,明星發財”,是變相的“劫貧濟富”。
毛壽龍:公共財政機制不健全導致“公款追星”
對于“公款追星”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核心原因是由于公共財政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毛壽龍說,通常情況下,都是領導一個人說了算或幾個人說了算,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搞“領導人財政”,這樣,領導人的偏好導致了一些決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比如拿城市建設來說,有些偏好修大橋,則該省市就橋連橋、連綿起伏;有些喜歡修高架橋,則城市里宛如空中樓閣、盤旋交錯;有些喜歡種草,則放眼市區,必是滿眼翠色。如果具體到“公款追星”現象上來,則表現為,領導喜歡哪些明星,那么就請哪些明星,即使出場費再貴也在所不惜。
毛壽龍表示,這樣的機制實際上是非常有害的,往往是用公款去支持個人的偏好。按照公共財政的機制來說,公款的支出要有公共目的,但是那些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眼花繚亂的節慶活動能有多少公共目的呢?
毛壽龍說,花別人的錢或者是花公家的錢,往往沒有花自己的錢那么珍惜,但是領導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有沒有想一下,舉辦一個節或是會,請那么多大牌明星所花的費用,老百姓是否能承擔得起呢?現在情況是,在做決策前,只是象征性地開個辦公會,領導們在一起議一議就決定了。所以,公共財政一定要有一個制度上的機制,這個機制最好能保證花錢的人不要去做決策,做決策的人不要直接去花錢,也就是所謂的決策與執行分開。
毛壽龍還表示,在這個機制建立起來之前,在決策機制上可以有一些補救措施,目前最常見的就是群眾參與和專家論證。“就是在決策之前,舉辦聽證會或是座談會,發動廣大的群眾參與進來,讓各方面,哪怕是追星族,讓大家來說一說,哪些歌星最好?我們到底請得起請不起?請來以后會有什么效果?當然,也可以請專家做一些論證。領導人即使這方面想得不夠明白,老百姓和專家幫你想,群策群力,形成真正的集體決策。”
如果著眼于未來,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財政機制,才能根治“公款追星”這種現象。毛壽龍認為,人代會要充分使用對公共財政的審計權力,做到公共財政的財務公開。公共財政使用的決策機制也要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除了建立公共財政機制外,毛壽龍還提出另外兩個需要關注的重點:
一是信息公開體制。現在我國很多公用事業的各種情況和信息都是相對保密的,百姓想知道、媒體想知道、專家也想知道,但是很多知情者都不愿說。這樣,不僅不利于形成高質量的公共空間,而且會帶來更多的疑慮。如果我們的相關負責人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上級行政管理,讓他所服務和代表的利益群體,比如百姓,來決定其任免和升遷,這樣,真正的信息公開才有可能實現。我們還可以考慮設立一個非政府組織,代表人民大眾的利益,對各項公用事業的投資額、收益狀況和是否虧損進行監督和審核。
二是公共選擇機制。它要求更多方面的參與、更大角度的全面論證和理性選擇。一方面,決策者監督提供者,通俗地說就是官督商辦。另一方面,老百姓應該承擔表達需求和監督提供者、影響決策者的責任。決策者如果不能夠具體說明服務提供者的所有行為的時候,公民需要發揮兩個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是顯示自己對服務的需求,二是監督服務的提供者。當決策者沒有作為時,公民有必要對決策者施加影響,讓其有積極性對公民的偏好作出回應。(編輯:郭燕)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31/17203081899.shtml2004年03月31日17:20 南京《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