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商業領袖遭遇新挑戰專題辯論會”由我主持,本次辯論會由《經理人》雜志社和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辦,《青年參考》、新浪網、BTV財智人物協辦。]
在中國,如果稱得上一個商業領袖的稱號,應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他們經常面對鮮花、掌聲,經常可以在媒體曝光。但是中國商業領袖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正遭遇一些挑戰,這些挑戰來自:
中國經濟正面臨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和正在更加廣泛、深刻地對世界經濟的開放,中國企業正面臨空前激烈的競爭;企業家自身的心態、品格、欲望、目標、能力、知識,這些涉及到人的底蘊的要素,也在快速地融合、發酵。
中國的商業領袖能走多遠?這個問題需要研討、辯論。
40歲以上商業領袖面臨的人性危機
王育琨:(卓達集團公司副總裁)
公司真正的危機不是來自市場,不是來自人才資源的變化,甚至也不是來自通常所說的體制的束縛,真正的危機是來自人性。40歲以上商業領袖的新危機,也就是步入中年以后人生階段變化的危機。這些危機包括:
一、判斷力來了,自以為是也來了。年過四十,開始對人生有了判斷;但隨著判斷力的提升,對新事物的排斥力也開始提升;二、有了從容的氣度,不知不覺間也開始憤世嫉俗了。年過四十尤其感覺到時間的緊迫;而惟我獨尊情結開始悄然生長,過去那些敏銳的向他人學習的能力開始疏遠他;三、大事臨頭,從容不迫,小事小節卻大光其火。有些老板自己不知道,只要他身邊有小人,只要他身邊有盲從的人,他就一定會在小事上、在細節上折腰;四、習慣成就了他,習慣也成了殺手。那些曾經幫助他成功的習慣正在成為殺手,扼殺他的求真欲和創造欲;五、經驗是一把銳利的箭,可以刺穿復雜現象的迷霧,可是經驗同時也會成為障礙,而且此經驗與彼經驗相互之間也有相悖之處;六、年過40歲的商業領袖達到了所想象的頂峰,卻同時失去了目標與動力。而理想、信仰和靈魂的缺失,是困擾中國商業領袖更深層的危機。
主持人:王育琨先生從人性的角度談得非常好。下面請三位點評專家點評。
李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做心理研究時發現,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總有一種因素是刺激發展的,他管這個東西叫做 “成就動機”。他指出,在一個民族的成就動機里面,企業家的成就動機非常重要。中國25年來經濟發展很快,到目前為止,我們和日本當年的持續發展期是一樣長的,再往前發展就超過了日本,日本是持續增長20年。我們還能持續增長。增長來自什么?如果以100年為時間段來看,我們為什么在這后25年突然迸發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前75年創造了成就動機,吃苦、耐勞、想往上升,這個動力不容忽視。企業家是核心的群體,如果企業家有成就動機,這個民族的經濟就要發展。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國家,比如歐美他們很發達,我們發現成功的民族都有一個精神制約物,今天中國的企業家走到十字路口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財富的增長使人的物欲增加,那么精神制約物是什么?傳統中國人靠家庭倫理本位,人們拼命地賺錢是為了家庭。我有一個關于“匯款”的研究——中國是全世界匯款率最高的國家,為什么?家庭倫理本位。現在是核心家庭獨生子女,家庭倫理本位在衰落。40歲以上企業家產生疑惑之后,要想想,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制約物究竟是什么?
40歲以下企業家面臨的挑戰
程原:(光輝國際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我講的題目是《40歲以下企業家面臨的挑戰》。我們這群人中有兩類人,一類人本身是創業的企業家,還有一類是在企業中工作,正沿著企業的階梯不遺余力地小心翼翼地向上走,他們面臨的挑戰比較相似。我自己目前非常關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能從創業型的企業家變成注重過程、注重數據的成功企業領導人?
光輝國際在過去三四十年的時間內,在很多國家幫助很多跨國公司招聘和審評具有領導力的管理人才,并從中總結出領導風格的三維模型。第一維是信息的運用,依據這一維度,我們把人分成了兩類,即需要大量數據的人與需要少量數據的人;第二維是解決方案,一類人專注于唯一的方案,另一類人專注于多個解決方案;第三維是領導風格,一類人善于在人們面前表現,另一類人更重視思考。根據這三個維度,我們把企業領袖分為四類:任務行動型、交流靈活型、思考型、參與創造型。隨著企業領導人從低級主管走到高級主管,從主管走向經理人,企業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在發生變化。
為什么以40歲分界?40歲以上是原生代企業家,40歲以下的是新生代企業家。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在于40歲以上的人是創業者,40歲以下的是守業者。怎么使基業常青,這是40歲以下人肩負的最大挑戰。
聽眾提問:
據我所知,陳宗冰先生屬于40歲以下比較成功的商業領袖,我想問問陳總,按照剛才領導人的人性分類,你屬于哪種類型?你如何看待員工的流動?你是如何穩定員工、激勵員工的?
陳宗冰:(北大青鳥集團助理總裁,中青聯合傳媒文化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我覺得員工流動是很好的事情,我希望企業的流動性大一點,我覺得不管是40歲以上還是以下的企業領導人,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優秀員工走,可是企業還是需要不斷的更新血液。至于說年輕人怎么向企業家的目標靠近,有人講的很貼切,“ 如果想成為大師的話,不妨先成為大師的助手”。幫助優秀的企業家工作,可能會多點機會成為企業家。
劉世定:(北京大學教授)
做研究時會遇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主觀指標問題。比如說要了解人們的內心,做調查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被調查者通常不會告訴你他最真實的東西,而且我也懷疑對最成功的企業家做調查,他們會不會把最核心的東西告訴在他看來根本就不是內行的調查者,這也是提醒我們怎樣對待大規模統計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做參考,但是需持謹慎態度。如果要了解人類內心的東西,社會學還有一個方法,比如說參與、體驗個案性的方法。如果想成為優秀的企業家,做優秀企業家助手的時候就是在體驗,在移情思考,你經常要考慮如果我處在他的位置會怎么決策,通過這樣的對比,如果發現他這個事情做的很妙,就設想我在這個位置,自己會怎么做。從社會學的角度講,把統計的分析和個案的參與結合起來,對各位成長是有用的。
經理人與外部環境
郭崇華:(杰諾信國際企業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
今天我講的主題是關于“留人和留才”。我所經歷的外企惠普,他們的經營管理實踐證明了一點,人和才是可分離的,我今天的觀點是要做到“人走才留”。
第一,人才流失,是經理人的一大挑戰。第二,留人與留才的區別在于,留人的關鍵是關系管理,留才的關鍵是知識管理。
面對不是最優秀的人,要得到最優秀的業績靠什么?靠管理。
主持人:有請王建國先生演講。
王建國:(博螯亞洲論壇亞洲管理學院籌建委員會執行主任)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經理人類型文化與外在環境之間的困擾”。當經理人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就反映了文化,這個時候經理人是文化人。文化決定他能否做一個正確的事情,知識決定他能不能用正確的方法做事。還有作為執行人的困擾。有欲望、有能力、有常識、有經歷、有素質,這些會構成執行力的要素,作為一個經理人如果沒有執行力,支持他的信息和文化會變成零。把事情做得漂亮就是藝術的經理人,什么是管理的美?就是簡單,就是自然,就是和諧,一個經理人如果達到簡單、自然、人性和諧的境界,這樣的管理才是隨心所欲。
(參加演講的嘉賓還有北京聯寶科技公司總經理洪國基先生、蓬巴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徐風云先生、乾坤時尚電子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陶然先生。因版面所限,不能全文刊載,敬請讀者和嘉賓諒解。)
編輯:吳馥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