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年來,黨和政府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正在形成充分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良好氛圍;但同時,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都對人文社會科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希望,在這樣的背景下,您認為新世紀的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哲學社會科學?
紀寶成:在我看來,我們需要這樣的哲學社會科學: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也是一個價值體系,是科學性與意識形態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否則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起到相反的作用,這一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尤其重要。新世紀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該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衡量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工作,應該以“三個代表”作為我們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指導思想。
第二,要與時俱進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要努力解決時代賦予的重任,要有鮮明的時代性,要體現時代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要把與時俱進作為自己的理論品質。
第三,要造就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為此,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立足于中國的實際。這應該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記者:您認為目前影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紀寶成:我個人認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和發展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國家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和研究的投入依然不足,盡管這幾年黨和政府已經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基金已突破一億元大關,但這離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要求依然相去甚遠;其次,長期形成的對人文社會科學輕視、忽視乃至歧視的傾向,導致對人文社會科學及其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不夠公平,這種不公正的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第三是人文社會科學本身還存在著一些阻礙自身發展的因素,比如不少研究人員依然存在著脫離實際、固步自封的思維定式,缺乏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在學術研究中照抄照搬、急功近利的不良學風盛行等等。
記者:創新是科學發展與進步的關鍵,您認為哲學社會科學應當如何實現創新,以滿足實踐所提出的要求?
紀寶成: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遵循正確的途徑來進行。從一定意義上說,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的方法可以概括為運用時代眼光來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時代眼光體現了問題眼光、國際眼光和綜合眼光的有機統一。具體地說,首先要有問題眼光。實踐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源泉,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動因。任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都是在研究和解決問題中發展的。馬克思曾指出,對一個時代來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是公開的、無謂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我們認識事物規律、把握時代脈搏的過程,這也是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問題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倡導的科學的認識態度和方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大理論成果都與我們黨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有關。實踐證明,人文社會科學要獲得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就必須始終關注社會生活,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善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因此,問題眼光是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的一個根本方法,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其次,要有國際眼光。當今時代的最鮮明特點就是全球化迅猛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聯系越來越密切。在一個日益開放的全球化的世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沒有國際眼光,不用國際眼光來觀察、思考與研究問題,是很難取得大的成就的。對中國來說,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國際眼光尤其重要。具有國際眼光,能夠幫助我們從更高的高度、更廣的視野和更新的基礎上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再次,要有綜合眼光。要善于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結合起來,多學科地、綜合地看待問題。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科學意識,追求學術精品。哲學社會科學盡管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但既然是科學,同樣要求有嚴密的科學性。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不為人們重視和理解,有一個原因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性不如自然科學那么嚴密,那么容易為人理解和把握。因此,我們必須強化科學意識,提倡出精品,出上品。目前學術界存在的急功近利、矯情浮躁,精品較少、庸作迭出,甚至文人相輕、互相攻訐、抄襲、剽竊等各種時弊,嚴重影響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嚴謹治學、實事求是、民主求實的學風。學者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潛心鉆研;要認真讀書,多思慎思,關注現實世界,注重學術積累;要加強團結,在學術研究當中,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日期: 2004年6月3日
http://www.gmw.com.cn/03pindao/2004-06/03/content_37945.htm
(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