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
6月15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端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錢乘旦,中國歷史研究院紀委書記、副院長路育松,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主任崔建飛,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大校研究員范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中心教授田嵩燕進行主旨發言。主題教育中央第53指導組全體成員出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主持會議。
張東剛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出了新的原創性貢獻,表明我們黨對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發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動員號令。中國人民大學深刻領悟、快速響應、挺膺擔當,在教育部的關心指導下,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代表性力量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議題舉辦高端研討會,在深化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闡釋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傳承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努力發揮“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辦學優勢,勇擔文化使命,系統整合校內外學科力量,于去年11月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先后成立“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中華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積極開展《中國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研究編撰工作,在“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命題上進行了初步探索。
肩負新使命、奮進新征程,中國人民大學將同各兄弟單位一道,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主題教育重點內容跟進學、及時學,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聚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觀點、重大判斷、重大結論,持續推出有價值、有分量、有影響的研究闡釋成果,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一是拓展理論邏輯的研究視野,科學詮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外延。二是貫通歷史邏輯的研究鏈條,深入總結黨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不懈探索。三是推進實踐邏輯的研究轉化,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特質。
當前,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啟了新的時代征程,讓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做好“兩個結合”這篇大文章,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譜寫民族復興新華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徐青森指出,中國人民大學緊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題舉辦高端論壇,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的使命擔當,也體現了我國高校社科界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己任的學術自覺。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認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意義,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歷史根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歷史基礎,“兩個結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途徑方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加強對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闡釋,是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充分發揮優勢,搭建更多學術平臺、開展高水平研討;也希望各位專家能以此類研討為契機,持續深入述學立論、資政建言,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發言環節,林尚立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提出諸多新概念、新理論、新思想,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立足人類社會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的宏闊視野、立足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系統總結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大經驗,明確提出了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道路。一是深入闡釋中華文明的歷史邏輯。二是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關系。三是科學解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結構。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形態就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新的文化生命體將在推動人類文明未來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應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在黨的領導下,和全體人民一道,共同為繁榮中華民族文明、創造未來文明、實現人類共同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錢乘旦提到,一是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現代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只有找到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現代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歸根結底來自于正確的現代化道路。二是要擺正向西方學習和走自己道路的關系。中國既要向全世界學習,也要堅守自己民族文明的獨有特色和優秀傳統,讓中華五千年文明傳承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三是要充分挖掘和運用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資源、思想資源和實踐資源,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應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賡續傳承中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路育松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文明成長發展的必然目標,能為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探求自身文明進步提供重要借鑒,必將推動人類文明繁榮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將造福中華民族,而且必將為實現世界的和平與和諧注入新元素、開辟新路徑、注入新活力。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聚焦中華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大歷史問題的研究,努力產出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崔建飛表示,把新修《清史》編成一部無愧前人、啟迪后人的信史良史,對于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中華文脈、資政育人、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充分撰述中華文明在清代歷史中的突出特性。二是深入揭示晚清中國走向偉大覺醒的歷史必然趨勢。三是繼承弘揚中華史學優良傳統。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精心修改書稿,孜孜臻于至善,為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作出應有的貢獻。
范晶表示,軍事文明如同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強軍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發展現代軍事文明的基本遵循,我們要錨定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推進先進軍事文化建設,構建“彰顯中國氣質、中國風范”的現代軍事文明;要加強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發展現代軍事文明,豐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世界軍事文明健康發展提供中國樣本、作出中國貢獻。
田嵩燕表示,文明融合、創新的前提是兼收并蓄、開放包容,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在面對異質文明的時候,是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方式與之展開對話交流,這使得中華文明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得以不斷增強。從文化立場、文化發展道路以及文化發展目標來講,我們要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走的是一條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發展道路;追求的是一種返本開新、開放包容、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最終要形成的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杜鵬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