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老年學研究所主辦,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協辦的第6期“首都治理熱點問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超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教授致辭,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黃石松教授,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教授,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教授,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郭漢橋副局長,北京市衛健委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北京市老齡協會王小娥會長等來自各政府單位、高校、媒體的多位專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李文釗教授主持。
杜鵬表示,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時,將跨越老齡社會進入超老齡社會,將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符合首都特點的現代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基本建成。在這一經濟社會發展深刻轉型的歷史進程中,人口老齡化對首都規劃、建設、發展、治理的影響是復雜的、深刻的。作為首都,北京各項工作帶有代表性、引領性、指向性,北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對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如何準確把握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規律,如何健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如何破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治理“最后一米”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本次會議要探討的主題,也是當前迫切解決的系列難題。希望通過學者論道能夠產生更加豐富的成果,為超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貢獻智慧。
黃石松做了題目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的報告,發布了“新時代首都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一書。該書緊扣首都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基于國情市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以時代、中國、世界為參照,既體現首都戰略定位,也站位于全球宏觀視野,對首都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治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與現實探討,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提出了應對規劃和策略。應在整體性治理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將老齡政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實現“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活力迸發”的老齡化社會。為此,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黃石松提出:一是完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評價體系;二是著力促進老年人口空間分布優化;三是著力完善就近精準的養老服務體系;四是著力構建公平可及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五是著力統籌“一老一小”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六是著力優化超大城市服務資源配置機制;七是著力破解社會治理“最后一米”的體制障礙。黃石松認為,未來還應進一步針對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方略、機構改革背景下的老齡社會治理機制等方向進行深入問題研究。
陳功進行了題目為“超大城市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發言。他認為,應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引效應、提領效祉這四方面來看養老服務供給和需求。隨后,他以北京市什剎海街道為例,分析了養老服務供需匹配情況,并提出推動特大城市養老服務供需匹配的建議,主要包括:一是應摸底養老服務需求,并將需求分層分類;二是要關注重點領域重點人群,明確養老服務剛需;三是要強調系統力量,打造多元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他表示,以時間銀行作為推動超大城市養老服務供需平衡的新路徑,著力解決大城市養老服務面臨著結構性的供需兩難的困境。
吳玉韶進行了題目為“社會治理視野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發言。通過數據分析,他認為當前養老格局實際不是“9073”而是“991”,家庭養老仍然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要制定實施家庭養老支持政策,鞏固家庭養老基礎性地位。他表示,街道和社區兩級養老服務設施、資源和力量的合理配置,使“三邊”養老服務方便可及,是今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他談到,要通過行政、市場、社會、技術等多種力量將老齡事業產業、居家社區機構、醫養康養、服務與技術、市場與社會、物業家政與養老整合協同整合,真正打造“基層養老生活共同體”。
郭漢橋發言題目為“讓專業養老服務走進尋常百姓家–北京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探索與實踐”?;诒本┦欣夏耆丝诂F狀、養老工作短板,他提出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一個改革、三大創新”的改革創新點,具體而言:在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實現轉向在?;镜那疤嵯孪蚱栈菪头较虬l展;在管理體制創新上,建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新型養老服務管理體制;在工作機制創新上,由政府引導支持、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構建居家養老市場化運行體制;在服務模式創新上,堅持以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為導向,做到全要素供給、全天候響應、全方位服務、全鏈條管理,構建老百姓買得起、買得到、信得過的居家養老照護服務體系。他表示,今年將積極穩妥分批推進試點工作,推動實現核心區全覆蓋、中心城區整體布局,然后逐步在全市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王小娥圍繞“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發言。她表示,推進健康老齡化是最經濟、最有效、最可持續、最符合國情市情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并提出了以下構建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的舉措:一是在理念上,強化“以疾病診治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二是在政策上,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三是在服務上,持續改進老年人的就醫服務,構建綜合連續的服務網絡;四是在設施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補齊短板。她認為,未來養老工作方向應從積極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醫療機構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加快老年健康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構建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
會議點評階段由黃石松主持,點評嘉賓依次發言。
北京市政協委員、原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總編輯李明圣表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一書具有時代背景描述的準確性、直面現實困惑的針對性、路徑選擇的建設性的特點,同時具有前瞻性思考。他表示,退休年齡不是一個被動等老的年齡,是一個提示怎樣對待老年人群體,包括老年人怎樣對待自己,又怎樣對待社會,怎樣活得有意識,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活力的年齡節點,是治理老齡化社會值得重視的問題,也是涉及老齡社會治理的理念更新和思想革命的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值得未來深入研究。
中共北京市委改革辦二級巡視員、督查處處長黃克宇表示,本次會議對下一步開展工作改革非常有借鑒價值。他認為,從全面深化養老領域改革角度,還有以下幾點需要重點關注:一是把握改革的方向,確定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視我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的現實境況;二是要以更高的標準和更高的質量來做好老齡工作,探索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新路徑,理清責任邊界,重點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夯實養老支撐措施、支持區域養老協同等領域進行改革,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涉及養老領域的改革能夠真正的落地,真正的提高群眾的改革獲得感和滿意度。
北京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日報社總編輯伍義林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就強調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人口負增長是一個重大問題,本次討論主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認為,養老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而非孤立的,應該系統性來看待養老工作。同時,養老工作是一個探索、學習、借鑒、總結的過程,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要通過學習經驗、總結思考不斷提升養老工作。他提出,作為中國治理人口問題、養老問題中的一個環節,未來我們媒體會積極宣傳報道人口老齡化,扮演好媒體的角色。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表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既要抓后端,又要抓前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養老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同時,從優化人口結構、提升兒童福利的角度,提高生育保障,切實解決好生養育問題,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做出兒童福利方面的貢獻。他認為,養老服務要抓基本、抓重點:既要構建人人享有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以惠及全體老人,也要切實解決好特殊老年人群的養老問題;既要看到大城市養老面臨的特殊困難,也要看到大城市具有的特殊優勢。
本次會議從養老服務供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國際經驗等多個方面,就北京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領域展開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