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深度演變、我國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5月10日至11日,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指導,中國人民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在上海臨港舉辦。
本屆年會以“中國經濟的韌性:事實與展望”為主題,匯聚來自全國應用經濟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圍繞經濟周期下的韌性政策設計、結構性改革路徑、產業轉型升級、地方財政可持續等重大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為推動學科前沿發展與服務國家戰略建言獻策。
5月11日上午,會議開幕式舉行。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自2019年創辦以來,始終把握時代脈搏、扎根中國大地、擔當學科使命,已成為推動學科發展與促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他表示,上海財經大學近年來圍繞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數字經濟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等平臺的系統性布局,正在積極構建以應用經濟學為引領的學科發展新高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表示,本次大會以“中國經濟的韌性:事實與展望”為主題,邀請應用經濟學學科帶頭人交流研討,協同創新、共謀發展,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正當其時,意義重大。他分享了“新質生產力函數”的理論構想,強調要從宏觀視角構建新時代增長模型,深入理解“三個面對”對政策目標與增長邏輯的深層挑戰。他表示,投資于人力資本、新型基礎設施、設備更新與戰略腹地,是增強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方向。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東北財經大學原校長呂煒表示,應用經濟學不僅要回應時代變局,更要體現“有用”的學科品格。他從人工智能沖擊、全球化逆流及義烏等微觀樣本的韌性實踐出發,強調構建中國特色、現實導向的經濟學框架刻不容緩。
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姚玲珍主持。
主旨演講環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以“金融的價值”為題,深入探討了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法治保障與制度完善。他表示,市場化、法治化、擴大內需與對外開放須并重,并系統闡述了金融體系在推動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制度性價值。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姚洋圍繞制造業升級、財政制度改革、金融制度建設與宏觀政策評估等議題展開深入分析,共同探尋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背景下中國經濟韌性的底層邏輯與未來路徑,系統展現了當前學界在解釋現實與建構理論之間的高度互動,進一步深化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經濟韌性重塑”的共識基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秘書長、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主持。
年會期間的“校長論壇”上,與會高校嘉賓圍繞高等教育使命、應用經濟學人才培養、學術服務國家治理能力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
“大會論壇”環節,與會專家學者聚焦于更具實務針對性與政策應用導向的現實議題展開研討,回應中國經濟在復雜周期中面臨的系統性挑戰與制度性應對,也為應用經濟學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深度注腳。
除主論壇外,本屆年會共設置11個主題分論壇,涵蓋金融學、財政學、勞動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國民經濟學、數字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核心方向,構成中國應用經濟學體系的多維探討版圖。
作為中國應用經濟學的重要年度會議,本屆年會不僅總結了中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中的制度經驗,也提出了面向未來發展的新問題、新邏輯、新范式。未來,應用經濟學將繼續以“問題導向”為航標、“制度創新”為引擎,在講好中國經濟故事、貢獻全球發展方案中,書寫更為厚重的學術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