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和10月26日,在黨的二十大前后,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中國人民大學與延安中學兩個“黨辦的第一所”學校,勉勵學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廣大師生的自覺追求。
在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三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與延安中學高三(2)班師生“同上一堂思政課”,共同開展“牢記領袖教誨,爭當先鋒闖將”聯學共建活動,將“面對面”的教誨轉化為“心連心”的實踐,攜手推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鐵軌連血脈,同承赤子心
汽笛長鳴,鐵軌鏗鏘。從北京出發,一列綠皮火車載著中國人民大學師生,穿越太行山的層巒疊嶂,跨過黃河的九曲回腸,駛向中國革命的精神坐標——延安。當窗外的景色由華北平原的遼闊漸變為黃土高原的雄渾,一場跨越八百公里的紅色傳承拉開序幕。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和第一所中學,人民大學與延安中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共同使命。三年來,兩校攜手打造大思政課的“同心圓”:從“云端”聯學黨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學子進京研學,兩校持續聯學、共建、互促,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總書記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殷切囑托。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的第一站便來到立德樓,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并參與討論。三年后,思政課現場的師生代表們,來到總書記曾走進的延安中學原高一(2)班教室,與同學們聯學共建。兩校師生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延安中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深情回顧總書記的殷殷教誨和親切關懷。
傳承薪火志,共話青春時
親歷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兩校師生代表以真摯分享傳遞思想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碩士生王海蓉回憶了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諄諄教誨,講述了她在延河講師團用青春話語點燃理論火種,“感染一大批人、帶動一大批人”的實踐作為。教育學院碩士生高家鎏講述了自己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激勵下,選擇前往云南蘭坪支教的堅定信念,并將支教經歷轉化為教育公平研究的學術成果,以扎根基層的實踐彰顯“將小我融入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哲學院輔導員蔡欣欣從思政工作者視角,分享她探索“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育人路徑,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助力青年在時代洪流中勇立潮頭。
延安中學原高一(2)班歷史課教師屈梅在交流中表示,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如春風化雨,激勵著全體師生砥礪前行,她將繼續把“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的理念貫穿于教學的每個環節,牢記立德樹人教育初心,努力發揮歷史學科育人功能。延安中學原高一(2)班學生常瑞雪、周燚、楊子悅結合各自的職業理想,表達了對總書記囑托的深刻感悟。他們表示,將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秉持奮斗與奉獻的精神,勇擔青年責任,磨礪堅韌意志,以青春之力投身國家建設,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延安中學黨委書記賀建旗寄語兩校學子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誨,堅定歷史自信、激發歷史主動,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蓬勃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唱響更為嘹亮激越的青春之歌,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書寫更為絢麗奪目的青春篇章。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易在講話中深情回顧了陜北公學和延安中學的歷史淵源,勉勵兩校學子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以“心中有火、肩上有風、腳下有泥”的姿態,勇做追光者、破浪者、躬耕者,以“強國有我”的擔當澆筑理想信念,用“先鋒闖將”的銳氣破解時代考題。
厚禮寄深情,育人譜新篇
活動中,中國人民大學向延安中學送上四份寄寓深情的禮物:
一把“云端之鑰”,賦能思政育人。中國人民大學向延安中學全體思政課教師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贈送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資源平臺通用賬號,與延安中學高三學子共享“學術世界”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助力師生們感知學術前沿、攀登知識高峰。
一抹“中軸之韻”,賡續文化根脈。我校師生代表為高三(2)班全體學生贈送北京中軸線文創禮物,希望這條承載著千年文明、流淌著時代脈搏的中軸線指引同學們錨定人生坐標,讓文化自信成為青春遠航的底氣。
一頁“祝福之箋”,傳遞青春力量。曾親歷總書記考察的人民大學師生們,寫下了對即將高考的弟弟妹妹們的祝福。來自朋輩的真摯情誼,將化作“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在青春的賽道上激蕩出錚錚回響。
一份“綠蔭之約”,共植美好未來。我校向延安中學贈送象征友誼的玉蘭樹苗和棗樹樹苗。兩校亦將持續開展聯學、共建、互促活動,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中枝繁葉茂、薪火相傳。
活動現場,中國人民大學師生重走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延安中學路線,并與延安中學師生共同植下玉蘭和棗樹樹苗。玉蘭攜京城文韻,棗樹懷延河風骨。兩株幼苗扎根紅色熱土,從延安走來的新時代青年們,也將如樹木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循紅色足跡,悟初心偉力
在踏訪革命舊址的歷史之旅中,人大師生追憶革命先賢,汲取信仰力量;在追尋初心的生動實踐中,人大師生感悟思想偉力,感受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人大師生登臨寶塔山,遠眺延安從戰火硝煙到繁榮新貌的滄桑巨變。山巔之上,師生整齊列隊,右拳高舉,面向黨旗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誓言鏗鏘、擲地有聲、
激蕩云霄,點燃每一位學子心中的信仰之火。
在延河之畔,延安革命紀念館展示了從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十三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師生們認真傾聽,不時頷首致敬,在每一展區前駐足,深切感悟那段磨難與榮光交織的崢嶸歲月。
以史為鑒,察往知來。人大師生前往延安棗園舊址,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重溫崢嶸歲月,從“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看黨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一條蜿蜒的黃土溝壑深處,藏著一座承載時代印記的村落——梁家河。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曾度過七年知青歲月。師生們前往梁家河,同當地駐村干部交流,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故事,探索新時代青年扎根基層、實干擔當的精神坐標。
在駐村干部生動的講解中,一幅畫卷徐徐展開。在梁家河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村民打井、修沼氣池、筑壩造田,創辦了磨坊、縫紉社、代銷店和鐵業社。梁家河的每一步發展,都鐫刻著總書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切印記。
實地悟精神,躬行啟新章
黃土高原回蕩著救亡強音——“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1937年,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陜北公學誕生于延安。沿著清涼山的石階,同學們穩步走向陜北公學舊址,回顧建校八十八年來人民大學“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辦學歷程。窯洞穹頂下,師生齊聲高唱《陜北公學校歌》,朗誦毛主席為陜北公學成立所作題詞。激昂的歌聲與堅定的朗誦聲回蕩在古老的窯洞,仿佛將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重新喚起。先輩們曾懷揣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熱忱,用生命和信念點燃希望之火。如今,師生們在此重溫歷史,感受先輩們的革命精神,“要造就一大批人”的口號在師生們心頭回響。
實踐砥礪初心,勞動淬煉精神。在南泥灣鎮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紀念館,師生們學習南泥灣從“荒地”到“陜北好江南”的開荒歷史,領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先輩們在艱苦條件下,用雙手將荒蕪之地變為富饒之地,師生們也將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南泥灣精神,為實現個人夢想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在聯學共建中感悟真理力量,在情景教學中傳承紅色基因,在思想碰撞中砥礪報國之志。這場千里奔赴的思政實踐和信仰之旅,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中淬煉精神筋骨,于理論與實踐的交融里熔鑄先鋒本色。人大師生也將繼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