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第二屆武夷論壇“兩岸青年賡續中華文脈”主題平行分論壇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團委、共青團南平市委、武夷學院團委承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近兩百位青年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兩岸青年賡續中華文脈”主題,深入探討青年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使命擔當,回應青年傳承中華文脈的時代之題,以融合之志共筑文化認同。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一級巡視員皮鈞,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易,南平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中民,武夷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董青松出席論壇,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共青團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人民大學團委、共青團南平市委、武夷學院團委等部門負責同志,以及武夷學院臺灣教師代表、武夷學院海峽成功學院學生代表、南平非遺技藝青年代表參加論壇。
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藝術團民族管弦樂團帶來的經典民樂演奏中拉開帷幕。
陳中民表示,南平鐘靈毓秀,人文翡翠,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均發源于此,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資產,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夷山朱熹園時強調,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期待兩岸青年以本次論壇為平臺,深入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王易表示,中國人民大學致力于激發青年一代在文化傳承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兩岸青年同心同行、共謀發展注入新動能。希望各位青年朋友以“問渠那得清如許”的上下求索共護中華文脈,以“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兼容并蓄共譜文化新篇,以“知之愈明,行之愈篤”的躬身實踐共拓交往之路,攜手繪就兩岸青年“同心圓”,為賡續中華文脈、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袁濟喜、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柏翰發表主題演講。
袁濟喜以“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為題,講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淵源及其在兩岸交流中的紐帶作用。他回顧詩歌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價值,并以余光中的《鄉愁》為例,展現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情感。他表示,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文化根脈、精神家園,正如一片葦航,穿越歷史長河,將兩岸緊密相連。
追隨朱子精神,從臺灣來到武夷山下求學問道的黃柏翰,圍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題,以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為脈絡,講解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并鼓勵兩岸青年接好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共同守護中華文脈綿延不絕。
在兩岸青年對話環節,中國海峽研究院(香港)理事長、“大話熹游”項目創始人雷希穎,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林承鐸,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廈門啟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姜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胡曉李等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兩岸青年代表同臺交流,分別從文創產業、金融科技、民族特色、人工智能等方面分享對傳承中華文脈的理解與期待。
兩岸學者們的真知灼見、兩岸青年代表的跨領域交流,讓與會人員感受到此次論壇不只是知識共享的平臺,更成為了聯結創新、共謀發展的紐帶。
論壇期間還發布了“中國人民大學-南平專屬定制漢服”學生文創設計成果,現場展示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團隊特別設計的3套宋制漢服。服裝糅合了南平代表性元素武夷山水風光、朱子理學精神、茶文化和中國人民大學紅色基因、校訓精神、育人理念,展現了從青年視角挖掘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之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由中國人民大學團委、共青團南平市委、武夷學院團委共同發起的“青年賡續中華文脈”先鋒社會實踐項目在論壇中正式啟動。該項目將進一步豐富中國人民大學與南平市合作,讓廣大青年學子在實踐中以跨文化交流激活智慧,共探賡續文脈新路徑。
論壇會場外,還設置了非遺技藝展示和體驗區。來自南平市的非遺技藝青年代表們將武夷茶藝、武夷竹編、宋代點茶、浦城剪紙、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盞燒制技藝呈現在活動現場,讓到場嘉賓與青年學子進一步了解南平文化底蘊。
本次平行分論壇形式活潑、內涵豐富,圍繞兩岸青年賡續中華文脈的時代使命,共話青年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責任與擔當。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兩岸青年將進一步凝聚文化共識,拓展交流合作,攜手繪就兩岸青年“同心圓”,為賡續中華文脈、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