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中歐學者學術深度交流、推動中歐文明交流互鑒,9月21日,以“多元文明互鑒與全球文明發(fā)展”為主題的首屆中歐文明論壇在法國巴黎召開。
該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和法國凱致商學院聯合主辦,由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歐洲校友會支持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法國凱致商學院校長亞歷山大?德納維耶斯(Alexandre de Navailles),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公使銜參贊沈雪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文社會科學部門代表尤安·馬克維-瓊斯(Euan Mackway-jones),中國人民大學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副校長楊慧林,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項目主任米歇爾·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凱致商學院副校長圣地亞哥·加西亞·羅德里格茲(Santiago Garcia Rodriguez)、凱致商學院副校長伊莉莎貝塔·瑪格娜吉(Elisabetta Magnaghi)、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法方代表魏讓方(Jean-Fran?ois Vergnaud)等出席論壇開幕式。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杜鵬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上,與會嘉賓對于首屆中歐文明論壇的召開表達了高度贊賞和誠摯祝福,一致期望首屆中歐文明論壇能夠成為中歐之間在教育、文化、體育、青年等領域互學互鑒、共同發(fā)展的橋梁,讓中歐雙方能夠攜手并肩、團結合作,共同開創(chuàng)未來。
林尚立在致辭中表示,中歐兩大文明對全球發(fā)展的風險挑戰(zhàn)有著共同的憂慮、對人類文明的美好愿景有著共同的期盼、對文明對話的根本方向有著共同的信心,這些共同點促成了首屆中歐文明論壇的順利召開。這將是一次坦誠對話、增進了解、深化共識、鞏固互信的盛會。中歐兩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交往、互學互鑒,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充足的實踐經驗、深厚的民間基礎、牢固的現實根基、緊迫的時代意義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林尚立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應對時代發(fā)展的新挑戰(zhàn)與新變化,需要提出新思想和新理念。中歐兩大文明開展交流交往、互學互鑒,能夠更好找到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的辦法。雙方應當沿著相互尊重、對話合作、互利共贏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希望首屆中歐文明論壇用高水平的對話、高質量的合作,開啟不同文明攜手探索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全新實踐;推動中歐兩大文明在新的歷史時期,牢牢把握住友好相處的大方向和互利共贏的主基調,進一步為全人類的和平、穩(wěn)定、繁榮注入新動力。
亞歷山大?德納維耶斯(Alexandre de Navailles)表示,本屆論壇是歐洲與中國長久以來活躍交往的例證。幾個世紀以來,兩大文明在知識交流、文化傳播及經濟合作等方面開展互動,不僅塑造了自身發(fā)展,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表示,中歐文明的多樣性是力量與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雙方互鑒能夠拓寬彼此視野,豐富自身文化,推動社會進步。在全球互聯互通的時代,只有融合來自不同文化的思想和方法,才能發(fā)現原本難以找到的解決方案。創(chuàng)造全球文明新范式是所有人的共同使命,期待各位與會嘉賓用開放的心態(tài),共同致力互學互鑒和全球文明發(fā)展,以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慶祝活動為契機開展更多合作。
沈雪松表示,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系統(tǒng)內促進跨文化對話的主要機構,是全球文明倡議的天然合作伙伴。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平臺,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與其他成員國合作,共同倡導多樣性和包容性,開展了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計劃35周年、國際茶葉日和聯合國中文日等活動。她指出,本屆中歐文明論壇是中歐雙方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共同愿景的生動例證,十分樂見歐洲合作伙伴與中國共同促進文化交流,贊賞中國人民大學和凱致商學院為培養(yǎng)具有開放心態(tài)、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情懷的世界公民所做的不懈努力。期待本次論壇取得豐碩成果,激發(fā)中歐學者和高校間的思想合作,掀起新一輪民間對話的熱潮。
尤安·馬克維-瓊斯(Euan Mackway-jones)表示,當今世界正處于十字路口,面臨經濟不穩(wěn)定、氣候危機等種種難題。全球挑戰(zhàn)需要合作應對,通過開展對話來建立互信與理解。他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發(fā)的致力于促進對話的框架及框架下包含的治理與公民意識、橫向平等、社會凝聚力、穩(wěn)定與非暴力、包容與代表、領導與組織、聯系與一致性以及技能與價值觀等九大積極影響因素。他表示,本次論壇的討論將助力學習如何開展對話,為全球共同福祉作出貢獻。
楊慧林表示,盡管過去三年,中歐學者的交流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但雙方交流合作與友誼一直延續(xù),交流的內涵沒有改變。變化不僅是一種新常態(tài),更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分析我與你、東與西、陰與陽、天與人幾組關系,他指出,最初被視為背道而馳的事物有可能共存,一切差異都可能互動共享。雖然中歐高校文化背景不同,但這些差異并未阻礙雙方伙伴關系的發(fā)展。期待下一次變化會開拓一個交流踴躍增長的全新時代。
米歇爾·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表示,多年來,歐洲和中國高校在學生培養(yǎng)和學術研究方面廣泛開展交流合作,為雙方師生帶來了共同利益,證明歐洲和中國之間共識多于誤解,且兩種文化的差異也可以成為新的研究領域和探索對象,為彼此帶來動力與活力。希望本次會議能夠走出跨國和跨文化高等教育建設的新途徑。
杜鵬向專家學者的精彩發(fā)言致以感謝。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鑒,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推動師生國際交流、開展科研國際合作等方式,為增進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相知相交搭建平臺。希望大學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愿各方一道,積極參與中歐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不斷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此次論壇設“后疫情時代的中歐人文交流”“奧林匹克弘揚人文之光”“中歐哲學比較與文明對話”三場分論壇。來自中國、法國、英國、比利時、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國家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
分論壇一“后疫情時代的中歐人文交流”由中國人民大學中歐人文交流中心承辦,中心執(zhí)行主任閆瑾副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楊慧林,薩格勒布大學前任副校長、歐洲大學協(xié)會博士生教育委員會主席梅麗塔·科瓦切維奇(Melita Kova?evi?),中國人民大學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黃燕芬,德國萊比錫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副教授楊慶芳,布魯塞爾治理學院學術院長、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弗洛里安·特勞納(Florian Trauner),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博然·拉利克(Bojan Lali?),歐盟-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ECHE)與在線與混合式學習能力中心主任朱暢,匈牙利馬蒂亞斯·科維努斯學院國際學院院長兼國際經濟中心主任喬鮑· 莫爾迪茨(Csaba Moldicz),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項目主任米歇爾·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等分別就中歐人文交流的相關理念、機制設置、政策路徑、成就與問題等議題進行交流,涵蓋高等教育、文化交流、語言政策、簽證政策、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等議題進行探討。
分論壇二“奧林匹克弘揚人文之光”由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承辦,新聞學院教授、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鐘新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人文奧運研究中心主任、一級教授馮惠玲,中國人民大學體育部主任、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李樹旺,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英國拉夫堡大學體育健康科學學院原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伊恩·亨利(Ian Henry),法國里昂第一大學體育科技與運動學院院長紀堯姆·博德(Guillaume Bodet),法國魯昂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法國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斯·沙納瓦(Nicolas Chanavat)等共同圍繞“堅守和弘揚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精神”的核心議題,探討了奧運人文價值、體育治理、奧運教育遺產、奧運品牌、奧運志愿服務、奧運設施等問題。
分論壇三“中歐哲學比較與文明對話”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當代中國哲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召集和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主持。論壇聚焦于中西哲學在形而上學、認識論、價值論和實踐哲學等多個層面的共識和爭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亞歷克西斯·拉維斯(Alexis Lavis),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宮志翀,索邦大學教授讓-卡西安·比利(Jean-Cassien Billier),法國RESO研究會創(chuàng)始人法布里斯·米達爾(Fabrice Midal),索邦大學哲學系講師陳東興圍繞比較哲學、倫理學、儀式、東西方思想互動、儒家與現代中國關系、西方和中國哲學的概念翻譯等主題展開討論。
首屆中歐文明論壇秉持相互尊重、對話合作,堅持平等互鑒、互利共贏,聚焦中歐人文交流與學術合作,在推動中歐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促進中歐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發(fā)揮了引領作用。今后,論壇將堅持打造機制性研究與對話平臺,打造優(yōu)質學術品牌,使得中歐文明交流孕育的更多成果,在中歐雙方更長時間的互動和發(fā)展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