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在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的會場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接受了政治大學的專訪和臺灣媒體的聯訪。
他充滿感情地對人民大學和政治大學的合作交流進行了回顧,希望兩校的學術交流進一步擴大。對于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紀校長認為,與兩岸經貿相比,兩岸的學術交流明顯落后許多,但兩岸關系已逐漸步入和平發展階段,是創造學術交流最佳環境,兩岸的大學都等著大展身手。紀校長還表示,希望進一步擴大兩岸間的學生互換、教師互訪以及學歷承認,未來兩岸的學術交流更加制度化、常規化,希望兩岸盡快建立制度化的機制,讓兩岸大學交 流有個可依循的規則。
紀校長在答記者問時還表示,人民大學這些年在學生培養上有很多考慮,采取了不少舉措,一個重要考慮就是未來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包括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等。在這個方面,人大的做法綜合起來,主要是考慮處理好兩方面的關系:一是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知識,還有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未來發展形成潛力。所以學校鼓勵學生與先賢先哲對話,把他們的思想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開發的能力。二是本土化和國際性的關系。紀校長認為,國際性要分類型分層次,不能一刀切,不能亂套用國際化的概念。中國是大國,地方大,差異也很大,不能光看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也要看到偏僻地區,這些地區也需要人才去改造,所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方面面,對國際性的要求也很不同。另外要看到人才由于學科的影響,國際性的要求不同。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技術不同,自然科學有先進落后,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學科有時很難分高下,所以這方面的國際性可能主要是相互理解和溝通,讓我們的年輕人對東西方有個正確的認識。對一流大學來說,國際性應理解為平等。二者都是平等的主體,是雙向的,互動的,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之后,紀校長還對中國人民大學在提升國際性上的主要做法進行了介紹。
紀校長最后表示,學校培養出來的還只是“毛坯”,能否成材還需社會培養和鍛煉。
相關鏈接:紀校長率團赴臺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并作主題發言
?。ň庉嫞簞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