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6月17日抵達北京,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作家閻連科、劉震云,文學院院長孫郁教授、程光煒教授、耿幼壯教授等師生代表以及莫言、張抗抗、徐小斌等著名作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讀者展開文學長談。文學院作家勞馬教授主持當天下午的座談會。
略薩于當日上午在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聯合主辦的演講會上作了題為《一個作家的證詞》的演講;中午同文學院作家閻連科進行創作對話;下午與閻連科、劉震云、莫言、李洱、張抗抗、徐小斌等中國著名作家以及西語文學翻譯家、學者等座談。
略薩說,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感染讀者、讓讀者身臨其境。略薩認為,文學要離具體問題遠一些,“我從來不會在小說、戲劇作品中涉及稍縱即逝的政治問題。”
略薩在演講中說,“好的文學,使讀者不滿足。世界應該更好,這個世界應該改變。這種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我稱之為‘改變的發動機’。如果人類對現在的世界完全滿意的話,我們就不會從山洞里走出來了,就不會去發現新的東西了。正是因為這種不滿足,使得我們要求一個更完整的、更好的、更不同的現實社會。”他說,文學并不是消遣。文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文明的組成部分,特別是人類發展的組成部分。
問及哪部作品是他的代表作,略薩稱是《酒吧長談》(1969年),因為他寫這部作品最花工夫。略薩介紹,在他由青年到成年人的過渡階段,秘魯實行了8年軍事獨裁統治。“這是非常艱難痛苦的8年。很多人失蹤了,人與人之間充滿懷疑,沒有安全感。”略薩說,他當時就想,以后要據此寫一部小說。這部作品就是《酒吧長談》。略薩說:“為了寫這部作品,我一年半的時間都處于迷茫中,不知該用怎樣的形式將大量的素材緊湊地融合,后來想到了談話的形式。談話中又引發出更多的談話、不同的情節和人物,弄得我精疲力竭,可以算做我的代表作吧。”
在與文學院作家閻連科的創作對話中,略薩指出,文學創作者應該對現實有較強的敏銳度,堅持獨立的立場,以批判審視的眼光去敘述現實世界的可能推演以及描繪人們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想象與欣賞。結合自己對略薩作品的深度閱讀與創作經驗,閻連科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在逐漸走向成熟。中國作家在對人性的挖掘、對生活境遇本身的描述和對文學創作手法的創新都有大的突破和發展。
新聞背景: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和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之一。
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魯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1946年全家遷居利馬。1957年他畢業于利馬圣馬可大學文學系,1959年到法國深造。
略薩的第一部小說就獲得1962年簡明叢書獎和1963年西班牙文學批評獎;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說《綠房子》問世,并獲得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和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1972年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二位得主);其后又發表了小說《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利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公羊的節日》、《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略薩1985年獲海明威文學獎,1986年獲西班牙阿里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1988年獲美洲金質獎章,1994年獲西班牙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文學獎,1999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2000年獲第13屆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獎,并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1976年第41屆國際筆會代表大會上,略薩被推選為主席。2010年10月,略薩因其“對權力結構的制圖般的描繪和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的犀利描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