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大學的精心策劃下,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遇見中國·海絲行”于2024年盛夏正式啟動。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國際中文教師陳黃超帶領著7位意大利學生,與德國萊比錫大學孔子學院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一起參與了此次活動。這不僅是一次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跡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中意德三國青年學子之間文化交流與智慧碰撞的盛會。
從北京出發,研學團隊跨越山海,途經福州、武夷、廈門、泉州等地,每一處都留下了他們求知若渴的身影和歡聲笑語。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古色古香中,學生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海上貿易繁榮的時代;在武夷山的青山綠水間,他們見證了生態茶園的智慧與綠色發展的奇跡;在廈門的現代都市風貌中,他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泉州的古老港口,他們更是深刻體會到了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獨特魅力與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融合。
除了對歷史遺跡的探訪,研學活動還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學生們在廈門大學感受學術氛圍,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在泉州開元寺領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蟳埔村體驗獨特的民俗風情。此外,他們還共同參觀了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靈巖巍凝——云岡石窟歷史與藝術展”,以及北京民俗博物館,進一步拓寬了文化視野。
此外,面對突如其來的超強臺風“格美”,研學活動并未因此中斷。陳黃超與萊比錫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共同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室內活動,如生動有趣的中文課、溫馨的包餃子活動、精美的繡荷包制作等,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也增進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來自博洛尼亞大學數學專業的Elio Ramazza同學表示,此次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遇見中國·海絲行”研學活動以北京為起點,學員們在帶隊老師們的引領下,先攀登了慕田峪長城,感受了古老防御工程的雄偉,隨后又游覽了北京的標志性景點,為接下來的探索之旅預熱。抵達福州后,雖然遭遇了臺風的干擾,但老師們迅速調整策略,組織了一系列室內活動,如生動的中文課和太極體驗,讓學員們在挑戰中保持積極,并加深了彼此間的了解與友誼。
廈門之行更是令人興奮。潘維廉教授(William Brown)的講座為學員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他以外國人的身份解讀中國的發展與文化,讓大家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受益匪淺。隨著夏令營的結束,他的心中充滿了不舍與感慨。但這段寶貴的經歷與深厚的友誼將永遠銘記于心。他相信未來一定會有重逢的時刻,與好友們共同回味這段美好的時光。
來自比薩語言與翻譯學校國際貿易與市場專業的Valentina De Sabbata同學表示,她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參與此次研學活動。在這次旅程中,她不僅與來自中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共同探訪了眾多風景秀麗的景點和充滿趣味的博物館,深入了解了中國的文化、歷史、美食以及獨特的民俗習慣。盡管旅途中在福州遭遇了臺風,但幸運的是,帶隊老師們展現出了極高的應變能力,因地制宜地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室內活動,讓這段經歷更加難忘。
而談及此行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間,她特別提到了在廈門大學聆聽潘維廉教授(William Brown)的精彩講座,以及在泉州蟳埔村親身體驗穿戴傳統中國服飾與簪花頭飾的那一刻,這些都成為了她心中寶貴的記憶。最后,她還對組織此次活動的所有老師及一路相伴的導游們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此次“遇見中國·海絲行”研學活動,不僅是一次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中意德三國青年學子間文明交流互鑒的寶貴機會。在研學過程中,青年們就生態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等全球熱點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用青年的智慧和方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未來,這段經歷將成為他們心中永恒的記憶,激勵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繼續傳播友誼、促進合作,共同書寫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