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德的兩個月趙家琦終生難忘——彎下腰,和村民一起巡河、護田、防臺風;廣交友,邀請哈佛“洋博士”胡安一道下鄉。他們還一起在紅色下黨寄出一張明信片,收件人是胡安遠在阿根廷的99歲老祖母。
這兩個月,趙家琦有“處處碰壁”的低落迷茫,但更多的是“大展抱負”的豪情萬丈。最終,他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也收獲了一份“榮譽村民”的最佳獎勵。
讓我們一起走近新聞學院2020級傳播學(國際傳播)專業直博生趙家琦的“鄉土”故事。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的鳳陽鎮,坐落于鐘靈毓秀的閩東大地。2023年暑假,趙家琦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治國理政”實崗鍛煉計劃,在鳳陽鎮與基層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將專業所學熔煉于火熱的基層實踐。兩個月過去,一紙“榮譽村民”的獎狀,為這段實踐經歷作了最好的注腳。
捧著一顆心深入鄉村,收獲基層治理大學問
2023年7月,趙家琦收拾好行囊,坐了一整天高鐵,從北京來到寧德。第二天正好是周一,他坐上鳳陽鎮組織委員上班的順風車,一路來到鎮政府。他即將在這里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工作與生活。
來的路上,趙家琦聽組織委員講起鳳陽鎮的地理民情、特色產業,講鄉鎮公務員的工作形式,這讓他既充滿期待又心存疑慮。
期待在于,他終于能借這個機會深入了解基層治理實踐。趙家琦眼中的鄉村,總是充滿了各種鮮活、有趣的好故事,也代表著最純潔質樸的傳統文化。尤其是他2022年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貧攻堅史”項目,在和第一書記、村書記們的一次次訪談調研中,他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取得的成就何其偉大。他也希望借這次“治國理政”的機會好好“扛扛鋤頭”“壓壓擔子”,深入了解中國鄉村的真實面貌和基層治理的大學問。
而疑慮在于,他一路讀到博士,既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也缺乏鄉村生活體驗,況且這還是他第一次來到南方的鄉村。“我的專業該怎樣發揮作用呢?會不會聽不懂村民說話?”他的心里也在犯嘀咕。
被視為新聞專業“科班出身”的趙家琦,來到鳳陽鎮的第一個任務是撰寫河湖長制先進人物通訊稿。而這次工作,就給了他“當頭一棒”。
由于欠缺對農村生活和“河長制”工作形式的了解,他的稿件浮于表面,難以深入,這讓本想大展抱負的趙家琦十分挫敗。
直到跟隨采訪對象一起挽起褲腳,真正參與到巡河的過程中,他才切實體驗了河道管理員的工作流程,體悟到“理政”所需要的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
從采訪對象的返鄉初心到鄉鎮水利工作的布局,再到水體環境整治全過程的痛點,這些細節極大豐富了趙家琦的稿件內容,也使他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基層干部是最好的老師。下鄉前,在趙家琦的想象中,他應該每天坐在辦公室,可現實是,大部分時間,他都跟隨鄉鎮干部奔波在各個村鎮,和駐村書記、村干部及村民在一起。
白天干部們一般有行政、調研任務,村民們也要忙農活,晚上才是鄉鎮工作最吃勁的時間。因此,一過晚飯時段,鎮政府的包村干部便紛紛下到村里,跟村干部溝通工作,聽老百姓反映情況。趙家琦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和村民溝通,他慢慢發現,語言關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找到能拉近距離的要素,虛心傾聽村民們真實具體的訴求。
“杜蘇芮”超強臺風登陸福建,趙家琦又和鳳陽鎮的全體干部一起,駐扎到村莊一線,準備搶險物資,挨家挨戶核實、轉移高陡邊坡隱患點的群眾……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把平凡的工作當成偉大的事業”。
在鳳陽鎮的兩個月,趙家琦不斷感受到鄉村實際情況對自己知識體系的豐富和拓展,他每天都能學到很多新名詞,聽到很多新鮮事。趙家琦認識到,基層并不缺乏昂揚向上、鼓舞人心的好故事,但要將這些好故事講出來,需要融入基層社會的情境之中,掌握豐富而生動的細節,由此才能講出一個故事以小見大的示范和啟迪效應。
行走在鳳陽鎮的田野阡陌間,趙家琦結識了周圍村鎮的鄉村振興第一書記,被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工作能力深深折服。在和鳳陽鎮黨委書記李木清的交流中,趙家琦認識到,鄉鎮、村莊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有擔當,不僅要有無私忘我、赤誠為民的胸懷,還要思路清晰,對鄉鎮發展有長遠的謀劃和清晰的布局,要善于在各項工作中抓主要矛盾,積極果斷推動發展和建設。
兩個月下來,趙家琦參與了基層黨建、基層政務、生態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特色產業宣傳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撰寫過先進人物通訊、拍攝過葡萄產業紀錄片、站上過村小學的講臺……他確實感受到治國理政的學問很深。基層黨政機關的工作不易,很多時候要直面社會現實的矛盾與復雜,但他也從許多基層干部身上收獲了感動,受到了洗禮。
邀請“洋博士”下鄉采風,向世界講述中國鄉村故事
作為一名國際傳播方向的博士生,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趙家琦學術思考的核心問題。一直以來,在他心中都有著一種直覺:“最國際化的中國故事,可能隱藏在最‘鄉土’的農村大地上”。
正因為此,如何向世界分享中國鄉村的建設經驗、讓美麗鄉村的形象深入人心一直是他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真實的故事最打動人。”2018年,趙家琦本科時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參與暑期學校,期間他以“家鄉的變化”為主題,向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學展示中國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引發了在場的熱烈反響。
2023年7月底,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首屆博士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趙家琦在這里認識了哈佛大學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研究員、南加州大學博士生——阿根廷人胡安·奧爾蒂斯·弗羅伊勒。胡安從小在阿根廷的農場長大,與牛群馬匹相伴,對大自然有天然的親近感,對中國的鄉村振興和三農問題很感興趣。
在和胡安的交流過程中,趙家琦突然想到,國際傳播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主場傳播”,請外國人到鄉村建設的第一線看看,不就是在“講好中國故事”嗎?更重要的是,當前鳳陽鎮“三產融合”正需要制定一個長期規劃,而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業都需要面向國際、面向未來,正好可以請胡安提供一些來自學術與國際視角的建議。
于是,在征得當地政府同意后,趙家琦立即邀請阿根廷的“洋博士”胡安前往鳳陽鎮參訪。
胡安來到鳳陽鎮后,和趙家琦一起戴上草帽,下到田里,參觀了古寺和祠堂,還有鳳陽的葡萄和茶產業,并和另外三位參與“治國理政”計劃的同學一起來到下黨鄉,參觀“難忘下黨”主題館,了解習近平總書記“三進下黨”的故事。
在這段時間里,胡安看到了中國鄉村的嶄新面貌,感受到中國基層政府在各個方面實行的民生舉措,也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前后農民生活的巨大變化,深刻領略了中國鄉村的發展、和諧、美麗與友好。
在下黨鄉的主題郵局,胡安給自己遠在阿根廷的99歲祖母寄去了一張明信片。他說,如果有機會,他想邀請朋友和家人再次來到福建下黨,向世界分享中國農村的美麗。
胡安最感興趣的東西是村鎮辦公室的茶桌,在他眼中,這張“茶桌”是一個“人際流動中介”,在各類辦公、會客場合中創造了一個主人為客人服務的儀式,這無形中讓每一位來辦事的人都充分感到被尊重,茶桌也以此調和著政府與民眾之間和諧的關系。
胡安還和趙家琦合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慢技術之歌:中國的茶桌》,他們提到,這種慢技術(茶桌)是一種提醒,“我們追求的是連結和關懷,而不是速度。我們希望被視為復雜而獨特的個體,而不是將我們的個性簡化為統計指標。”
鄉村承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蓬勃向上的發展精神,兼具煙火氣和好故事,是展示真實、立體、全面中國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這次經歷,趙家琦確認中國的鄉村可以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展示窗口,他也將在這一課題上持續研究。
離開鳳陽鎮以后,趙家琦數次翻閱實崗鍛煉期間的工作日志。在這段日子里,他錘煉了“舍我其誰勇擔當”的政治品格,練就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過硬本領,踐行了“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人大精神。那些用筆記錄下來的個人理想、政策認識、工作心得,飽含著他的收獲與成長,也必將成為他人生前行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趙家琦的故事在人大并不是少數,每年通過“治國理政”“理解中國”等項目參與基層實踐的人大博士生有很多,他們活躍在觀點爭鋒的學術圈,也奔波在經世濟民的第一線。為“榮譽村民”趙家琦點贊!祝福和他一樣奔赴基層求學問的博士們致知明理得“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