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智能時代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創新研究跨學科平臺、地方政府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重返經典”工作坊(第1期)舉行。本次工作坊由首發院副院長、教授李文釗主持,《行政國家》一書譯者、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顏昌武和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于文軒受邀就該書核心內容、在公共管理學科史中的位置以及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啟示進行研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吳曉林和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羅梁波共同參與討論。活動全程向公眾開放,并同步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17萬。
李文釗在發言中闡明了舉辦“重返經典”工作坊的初衷,他表示,經典是持續涵養學科發展的材料、營養和催化劑,是學科史的珍珠,繪就了學科史圖景,在不同時代始終給讀者以滋養和力量,閱讀經典就是在欣賞思想史中的智慧美玉。經典本身也是學科存在的基礎,學習經典應該是研究者形成身份認同的一種自覺行動。一個學科之所以成為一個共同體,就在于學科產生了一系列經典,能夠不斷被閱讀、被認知。因而,公共管理學科的學者有必要重返這些經典,去重新閱讀和發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智慧。
會上,顏昌武圍繞沃爾多的《行政國家》一書,從 “何謂行政國家”“為什么是沃爾多”“為什么是《行政國家》”三個研究問題出發作了發言。顏昌武認為,可以從量和質兩個維度理解行政國家。行政國家有三種蘊涵,它是一種與市場和社會相對的“政府國家”、一種與立法和司法相對的“執行國家”和一種與政務官相對的“官僚國家”,三者相互關聯、依次遞進。顏昌武表示,沃爾多作為一座橋梁既勾連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初期,又通向公共行政學光輝的未來。沃爾多所面臨的問題情境可以概括為包括本學科自身認同、其他學科認同和實務界認同的三重身份危機。全書首先設定一種對于政治哲學的概要式理解,然后回顧了美國20世紀上半葉公共行政興起的物質與意識背景,認為傳統行政學內在地蘊含著一種政治哲學,并非建立在價值中立的原則基礎之上。該書呈現了公共行政學的“沃爾多路徑”,即設定了公共行政學規范研究的路徑,是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一次非常重要的超越和重大的變革。
于文軒基于沃爾多《行政國家》圍繞“作為局外人的沃爾多”“沃爾多說了什么”“沃爾多對西方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影響”三部分作主題發言。于文軒表示,沃爾多的《行政國家》是公共行政學當之無愧的第一經典,奠定了公共行政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基本議題,其核心議題在于“政治與行政”“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和“出圈的公共行政”。時至今日,沃爾多的思想仍對今天的公共行政學研究有重要影響,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李文釗圍繞“沃爾多《行政國家》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建構的啟示”作了發言。李文釗表示,中國的公共管理學者應該對發展中國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學科有一種理論自覺、歷史自覺和意識自覺,要將公共行政學的核心議題置于中國的情境中,基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當下實踐,來建構中國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識體系。李文釗認為,該書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教材,要在傳承中進行創新,在傳統中來尋找新的增長點。他還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科學與價值”“歷史與現實”“主體與客體”“比較與自主”“學科與職業”“政治與行政”“問題與理論”“文化與理論”等公共行政研究的九對關系。
活動討論環節,吳曉林和羅梁波參與討論,并提出了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建設性的見解。
吳曉林認為“重返經典”十分必要,我們在重返西方經典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中國的歷史、實踐和經典。我們應當立足于中國情境展開研究,產出有思想的研究成果。
羅梁波提出,未來的公共管理學應該既是哲學的又是科學的,我們要跳脫出撕裂的世界,到更寬廣的理論視域中去思考公共管理學科的問題。
顏昌武圍繞 “我們怎么回應這個時代的呼聲”進行了討論。他表示,中國行政學從一開始就強調其獨特性:第一,它是中國特色的;第二,它是社會主義的。我們的研究問題一旦離開了中國的土壤、中國公共行政學的發展軌跡,就是無本之木。
于文軒認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滋養。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的是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齊頭并進。
李文釗在總結發言中對與會嘉賓和聽眾致以感謝,他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讓我們自身受益,也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公共知識產品,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
(責任編輯:顧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