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科學技術協會、理工學科建設處主辦,統計學院承辦的第四屆“中國人民大學科技文化周”系列品牌活動“科普電影節”觀影活動在圖書館和明德樓舉行。本屆科普電影節邀請了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仇煥廣、理學院教授張威、環境學院教授鄭祥、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長聘)副教授嚴睿、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教授朱利平、統計學院教授李靜萍為主講嘉賓,為全校師生放映并講解了六部精彩的科普電影。統計學院副院長尹建鑫,系主任許王莉、甄峰、肖爭艷、孫怡帆、呂曉玲等參與并主持了系列活動。
第一場觀影活動中,張威帶來了講述美國阿波羅計劃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的電影《阿波羅13》。張威為觀眾科普了月球的相關知識、我國當前的空間站情況及火星探測計劃以及美國阿波羅系列登月任務。他還通過展示影音記錄的方式,介紹了阿波羅計劃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中三位宇航員的生平背景、太空中太空船維生系統損壞導致的種種危機、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及任務結果,幫助同學們理解電影中的背景信息和專業術語。
第二場觀影活動中,鄭祥講解了電影《極度恐慌》。該影片講述了美國病毒專家奉命調查非洲的扎伊爾莫他巴河谷神秘致命病菌,并防止病毒擴散的故事。鄭祥從新冠肺炎疫情為切入點展開講解,向觀眾們科普了早期傳染病的流行狀態、流行病學的發展史、傳染病的病原體形態特點、傳播方式以及預防措施等相關科學知識。在講解過程中,鄭祥將科學理論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與觀影同學進行了交流互動。
第三場觀影活動中,嚴睿帶來了聚焦于人機智能互動的電影《超能陸戰隊》。嚴睿與同學們一同回顧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歷程,科普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優勢、人工智能的原理等知識,并就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引發“災難”、如何預防和處理人工智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等話題展開討論,啟發大家對于科技發展與倫理道德平衡問題的思考。
第四場觀影活動中,朱利平帶來了紀錄片《地球脈動》。通過這部影片,現場同學們看到了30噸重的鯨鯊如何進食、海豚如何提速,見到了長著“翅膀”的章魚、會變色的吸血鬼魷魚等奇妙生物。朱利平以“地球脈動,無垠深海”為主題展開講解,從大數據的角度科普了種群數量、種群壽命、回歸、相關和因果等知識,并呼吁大家保護環境,對抗全球氣候變暖,珍惜地球家園。
第五場觀影活動中,李靜萍帶來了電影?The joy of data。該影片中,數學家Hannah Fry從擴展思維的角度探討數據,介紹了數據科學的起源和發展。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現代人每天被大量數據包圍,數據已經成為新時代的“貨幣”,如何獲取、存儲、分享和利用數據具有重要意義。李靜萍引用影片內容并列舉多個實例進行講解,向觀眾們展示了數據的魅力所在。
第六場觀影活動中,仇煥廣為觀眾們帶了本屆科普電影節的最后一場電影《袁隆平》。該影片根據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為解決人類溫飽問題,執著于雜交水稻研究的坎坷歷程。影片放映前,仇煥廣帶領觀眾們緬懷“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隨后介紹了袁隆平院士的偉大事跡。他還結合自身學習工作經歷講述了我國農業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介紹了當代大學生選擇農村相關專業的情況,并鼓勵同學們堅持對相關領域的不懈探索與追求,展望我國農村和農業科學的未來發展。
每場觀影和講解結束后,主講嘉賓都會基于講解內容與現場觀眾進行交流。觀眾們積極回應并分享對于影片的看法,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氛圍。
“科普電影節”觀影活動堅持“印象科學、映像科普”的主旨,通過“科普達人講解+科普電影放映”的方式,讓參與者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收獲了科技知識,領略了科學魅力。
(責任編輯: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