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由特拉維大學東亞系和孔子學院聯合舉辦的漢語教學國際教學學術研討會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二十一世紀漢語教學的挑戰與解決辦法”。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特拉維夫大學、以色列泰爾海學院、以色列教育部等十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主任石熬睿(Ori Sela)首先致辭,對本次的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與會者表示歡迎和感謝。
本次國際學術會議緊扣“漢語教學”這一主題,注重理論與實踐,會議共分五個環節。
會議第一環節主題是:世界范圍內的漢語教學,由特拉維夫大學張平教授主持。
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白樂桑(Joel Bellassen)教授做了主題為《經濟原則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再思考》的報告。報告一開始,白樂桑強調了“少就是多”的普遍語言教學原則,并明確指出漢語也不例外,要注意避免無效努力;隨后,他結合漢語的傳統語言教學法,闡述了經濟原則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并以多音字、具體數字、筆畫、語法、文化教學為例進行具體說明;最后,他對比了中法在漢語基礎漢字入門上的選擇差異,進一步闡述了經濟原則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周質平(Chih-p’ing Chou)教授做了題為《趙元任與漢語教學》的報告。周質平首先陳述了對美國漢語教學的現狀與擔憂;然后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以“知“和“行”為切入點,重在“行”,提出了外語習得的基本原則;最后,談到了語言教育與文化,明確我們要從語言中學習語言,而不是從文化中學習語言,漢語教學的問題在語言而不是文化,著重強調了趙元任先生提出的“字正腔圓”的重要性。
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雅麗芙·李希(Lihi Yariv-Laor)做了題為《立足過去和未來:以色列的漢語教學和學習》的報告。報告首先回顧了以色列從無到有的漢語教學的歷史,包括時間歷程、漢語教師和學生組成、漢語教材、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
會議第二環節主題為:以色列的漢語教學,由特拉維夫大學郭志松(Asaf Goldschmidt)教授主持。
來自泰爾海學院的Sophia Katz做了題為《風云變化世界下漢語教學的挑戰—理性學中文》的報告。報告首先從時間上指出以色列不同年代人學漢語的發生的變化;隨后列舉了在以漢語學習在課本、文化傳播上遇到的一些挑戰;緊接著指出了以色列漢語水平考試(HSK)和華語文能力(TOCFL)遇到的問題;最后提出了通過閱讀故事傳說加強可理解輸入的建議。
以色列教育部漢語教學督學柯塔梅(Tamar Cohen- Kehat)做了題為《以色列學校漢語教學》的報告。首先,報告從大背景下指出以色列是一個多元化社會,陳述了以色列的教育體系;緊接著她著重介紹了以色列的語言教育占比和語言政策;最后肯定了漢語作為一門真正的外語在以色列語言教育中取得的成就和正在遭遇的挑戰。
張平做了題為《當中文遭遇猶太傳統:說還是不說是個問題》。他著眼于高低語境文化差異,提出沉默的價值是語言概念的一部分。在中國和猶太傳統對話的框架內,由于兩種傳統中語言概念不同,漢語的沉默會給以色列的教師和學生帶來問題。以色列學習者應該理解漢語的沉默。中國教師應意識到對沉默的不同理解,避免誤解學習者將獲得目標語言的程度,幫助他們適應目標語言組。
會議第三環節主題為:漢語教學課堂實踐展示,由張平主持。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的漢語教師黃祖麗先為大家展示了一節四十五分鐘的漢語初級課。隨后,白樂桑和周質平為大家展示了二十分鐘的漢語教學課堂。此次教學課堂實踐展示讓大家近距離感受了三種不同教學風格的魅力。
會議第四論環節是現代漢語教學圓桌會議,與會者對課堂實踐展示存在的疑問點進行了深入交流,各抒己見,不斷碰撞出漢語教學思維的新火花。
會議第五環節主題為:古代漢語教學,由石熬睿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華建光副教授做了題為《如何在國學院開展古代漢語詞語教學》的主題報告,報告首先概述了國學院古代漢語教學的基本模式——多句讀古注疏,重詞語輕語法。然后,他重點闡述了詞語教學的特點,即重視書面詞形的歸納,重視上下文語境在具體捕捉詞義中的作用,重視文化詞的語義梳理,重視《說文解字》等字書在整理詞義系統中的作用。這一根據國學院教學實踐與古代漢語研究所撰成的報告,展現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學改革成果,獲得了與會學者的好評。
張平和特拉維夫大學郭志松(Asaf Goldschmidt)教授合作做了題為《以色列古代漢語教學:以結構和文本為導向》的報告。教無定法,兩位教授分別闡述在實際教古代漢語時,各自使用的不同教學方法,并指出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學習的基石,應予以重視。
本次研討會是以色列漢語教學歷史上一次高規格的學術盛宴。會議有幸邀請到世界一流的漢語教學專家,兼有國際性和針對性、實用性與學術性,對漢語教學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在立足漢語教學國際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在以漢語教學方面的促進作用,積極搭建學術教學一體化平臺,為孔院贏得了極高的贊賞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