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學校“雙一流”建設,推進優勢學科實質性融合,促進資源共享,完善學科布局、結構和生態,推動以問題為導向、聚焦學科發展前沿的學科重大項目孵化以及跨學科交叉協同創新,5月2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在明德主樓舉辦第二期跨學科院長沙龍。本期沙龍主題為“全球治理指數網絡數據平臺建設”,來自12個相關學科的負責人圍繞數據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明確了下一階段學科協同協作的重點工作及發展方向。
按照“每一期1個主題1家學院承辦”模式,本次院長沙龍由發展規劃處牽頭組織、統計學院承辦,統計學院院長趙彥云、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楊開峰、信息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陳紅、高禮研究院執行院長盧斌、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譚松濤、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富曉星、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翟東升、新聞學院副院長張輝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院長劉越男、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助理陳衛平、法學院院長助理張吉豫、社會與人口學院王衛東參加會議,教務處處長龍永紅、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李紅宇、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宋姬芳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
趙彥云立足于人文社會科學進入全面量化新時代的時代背景,分別從研究背景、WGI研究概況以及平臺建設規劃三個角度闡述“全球治理指數網絡數據平臺”建設的重要意義。他指出,統計學院將聯合各優勢學科重新設計全球治理指數指標體系,合理利用和開發全球網絡數據信息,建設為全世界使用的全球治理指數權威服務平臺。他強調,全球治理互聯網統計大數據平臺要與各個一流學科相結合,催生原創性一流成果,體現集成互聯網技術、全面量化統計、學科知識新理念、實時智能化的人文社科研究新范式,開創中國特色、人大氣派、新知識體系的網絡創新模式。
隨后,會議圍繞全球治理指數網絡數據平臺建設展開了具體討論,就落實合作進行了充分探討和研究。與會學院負責人充分肯定了全球治理指數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與會學者普遍認為WGI指標體系中國本土化,政治意義重大。在開發全球治理指數方面,人民大學擁有學科優勢、數據優勢和政策資源優勢,應該緊緊抓住互聯網、大數據等有利條件,積極在學術概念、實證方法、研究范式等創新上下功夫,注重使用國際通用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同時,要加強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融合融通,促進跨學科合作在多領域、深層次取得實質突破。
會議就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形成了以下共識:一是強化基礎數據平臺建設,搭建一套集成政府數據、調查數據、網絡數據、檔案數據的基礎數據平臺,推動數據資源在全校層面共建共享;二是強化協同協作,各個學科結合自己的學科優勢和問題領域,依托“全球治理指數網絡數據平臺”的數據基礎和統計學科的方法支撐,努力構建和開發一套屬于自己學科領域的“治理指數”;三是注重科教融合,強化科研創新成果向人才培養轉化,實現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一體化建設。
李紅宇介紹了學校正在推動三位一體的“雙一流”成果體系建設,而“跨學科院長沙龍”是實現三位一體成果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定期舉辦跨學科院長沙龍,深挖合作潛力、激發創新動力,不僅能深入推動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更重要的是能夠孵化更多重大項目、催生更多標志性成果。她表示,發展規劃處將一如既往的做好服務工作,支持各個學院開展跨學科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