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雙周政策分析會暨2024年中國宗教法治高端論壇舉辦。會議由人大國發院和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合辦。來自多個學科領域的20余位專家學者和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相關工作人員圍繞“推進新時代新征程宗教法治實施”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顯著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在主旨發言中指出,自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國宗教事務整體上實現了從政策主導、單一行政管理向政策與法律并舉、全面依法治理的轉變,已進入到從“立良法”到“行善治”的關鍵階段。目前宗教事務管理中存在行政強制手段過多,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適用以及宗教治理協調性不足的情形,應通過構建權威高效協調的宗教事務工作格局、加強法律法規政策的宣講和培訓、確保法律法規的穩定預期、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權利保障指引文件、進行法律規范的備案審查等加以改善,從而實現宗教事務的依法高效科學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風雷指出,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宗教工作的基本準則。針對宗教治理領域存在有法不依的問題。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來制訂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加強黨政干部隊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隊伍和宗教研究隊伍等三支隊伍建設,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將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落到實處。正確的宗教觀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對于推進宗教法治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指出,當前的宗教治理仍面臨政策文件與法律規范相互協調和執法能力不足等挑戰。應該通過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加強宗教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升宗教治理法治化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何虎生從學理上分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一是論述了堅持宗教工作方向的精準要義,包括增進信教群眾認同、引導宗教界自主變革等;二是強調了“兩個結合”的理論價值,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中國實際,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體系;三是明確了突出我國文化主體性的現實指向,促進宗教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轉型與傳承。
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北京)研究員沈桂萍總結了地方立法以及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成就。圍繞著干部隊伍流動性大、宗教政策法規知識水平有待提升、有些法律法規條文仍有模糊之處、社會協同治理尚有不足等問題,提出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統籌推進和分層治理、構建各部門緊密協作的長效機制等對策建議。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培峰針對當前宗教團體缺乏制度創新的動力、宗教人士獲得特權地位后的不當行為、宗教場所的集團化趨勢帶來的管理問題等。建議通過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合規管理、合理評估,以及傳統宗教儀軌的創造性轉化來加以解決
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成有指出,宗教中國化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宗教法治的建設,歷史經驗教訓對當代的宗教治理具有重要啟示。研究宗教法治的歷史有助于提升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太剛提出當代宗教領域情感治理的四個要點:一是情感注入法網、二是情感不逾法網、三是情感彌補法網、四是情感溫暖法網。通過情感注入,讓法治更加人性化和有效。這樣的情感治理方式可以提高宗教法治的效果,更好地服務于宗教領域的管理和發展。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盧潯提出宗教團體的工作人員也需要完整、準確、全面掌握本領域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目前宗教團體普遍面臨人才不足問題,反映出宗教團體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深層次問題。一些宗教組織積極同法律服務機構合作,日常工作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對內部規章制度作合規性檢查和及時修正,體現了宗教中國化、時代化要求。
專家學者們系統總結新時代涉宗教典型法例、事例、案例,研判宗教領域突出問題并提出積極有效的法律對策,為新時代宗教法治的理論與實踐貢獻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