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生動實踐面對面——“強國復興有我”百姓宣講中國人民大學專場報告會在陜公大講堂舉行。
本次活動是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信仰行”項目的專題活動,旨在讓青年學子通過與各行各業先進人物面對面交流,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培養挺膺擔當的高尚品格。
“強國復興有我”百姓宣講市級示范團李戰坤、王欣、王建生、張建平、潘守東、林曉晶、何少花7位宣講員走進校園,為同學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深刻鮮活的“思政課堂”。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市委講師團團長肖峻峰,市社會科學院(市委宣講團)百姓宣講處副處長徐艷麗,校團委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活動。參加活動的還有各學院師生代表200余人。會前,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與肖峻峰會面。
報告會上,七位宣講員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跡、真摯的情感,講述了新時代的大潮中堅守信仰、擔當責任、砥礪前行的故事。
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消防救援站站長李戰坤分享了自己與水火為伴、奮戰在抗洪前線和火災現場的故事。他表示,挺膺擔當意味著要心里始終放不下群眾——只要災情沒有結束,就不能停下救援的腳步。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品酒師、釀酒師王欣分享了自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作為決定著每天幾十萬瓶啤酒能否出廠的質量把關人,她在十多年工作中從未失誤過一次。“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便是成功的最好方法”。
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里“的哥”原型王建生講述了自己運營服務近50萬人次、安全行駛200多萬公里的經歷。他表示,勤勞和誠信才能贏得乘客的信任和贊譽,也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國家級非遺口技傳承人、北京市門頭溝區洪水峪村第一書記張建平結合自己的真實工作經歷,分享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在北京最高、最遠的深山區為經濟薄弱村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致富路的故事。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房山分局城市工作服務部負責人林曉晶向同學們詮釋了一場“跨越三千年的對話”。作為一名歷史的守護者和文化傳承的接力者,她通過梳理琉璃河鎮的燕國都城遺址、歷年來出土的文物和器物來探尋古都北京的起源之謎,號召同學們共同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首都兒科研究所麻醉黨支部書記、麻醉科主任潘守東分享了他在從事兒科麻醉21年里,如何秉持著“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為最難的手術提供麻醉保障的動人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北京市勞動模范、北京公交103路駕駛員何少花講述了自己扎根流動的公交車廂,自學方言讓異鄉乘客感受真情服務,堅信服務好人民才能代表好人民的真情故事。
在互動交流環節,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百姓宣講員結合自身經歷,對同學們所提出的如何堅守情懷、如何面對焦慮、如何成就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答和交流,勉勵同學們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過硬本領,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努力闖出廣闊天地、干出不凡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