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要慎,處眾要和,??从兄菊咧惺拢o恒者之尚浮,今日能受其苦,后日必得其甘。與上下人相處,以忍讓為主,辦事不遂己意,以寬宏為是。” 這是清朝末年一位中國父親在家書里寫給在外經商的兒子的話。當地時間10月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與德國萊比錫孔子學院共同主辦的“親愛的,你好——中國傳統家書展”在德國萊比錫開幕,自清末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15組36封中國家書精彩亮相,向德國觀眾展示了中國家書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長李貞實,德國萊比錫大學漢學家、萊比錫孔子學院德方院長柯若樸(Philip Clart),萊比錫孔院中方院長楊慶芳,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魯爾都市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張明堯,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萊比錫大學著名漢學家白莎(Elisabeth Kaske),萊比錫大學檔案館館長Jens Blecher,家書作者、中國著名畫家趙蘅等中外來賓出席開幕儀式。人大校友、萊比錫孔院德方執行院長田亞明(Benjamin Creutzfeldt)主持開幕式。
李貞實在致辭中表示,家書是家人和親友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載體,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家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動載體。中國人民大學一貫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國際文化交流,建有中國首家家書博物館,現收藏家書8萬余封,時間跨度達四五百年,包括名人家書和普通人的家書。此次展覽是中國家書首次出國展覽,共展出自清末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15組36封中文家書和9封德文家書,配合相關人物照片和背景故事,立體講述了家書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中國家書文化的獨特魅力,反映了中、德人民之間的真情交流和深厚友誼。
此次展出的15組家書包括:清末山西一位父親致在外經商的兒子的教子家書;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20世紀20年代陳獨秀、梁啟超致胡適信札;1929年西湖國立藝術院首批油畫教員龔玨自法國致父母和妹妹的家書、明信片;1937年4月抗大二期女生隊學員韓雅蘭致父母家書;1938年7月陜北公學學員孔邁致母親的一句話家書:“媽:把我獻給祖國吧!”;1948年季怡陶自濟南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侄子季羨林的2封家書;1953—1956年在萊比錫任教的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瑞蕻與次女趙蘅互通家書8封;1957年北京大學外語系德語專業學生朱甫曉與爸爸朱企霞互通家書3封;1959年在中國駐民主德國大使館商務處工作的吳德融致妻子葛德蕓的5封家書;1960年春節期間中國人民大學老校長吳玉章致孫女孫子家書;1969年2月北京知青張小虹從陜西黃陵縣致爸爸、媽媽、弟弟的富有時代特色的一封家書;1924年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著名學者陳翰笙,1970年4月致外孫女吳笙的家書;1987年和1990年書法家蘇知純致弟弟蘇知續的2封毛筆家書;1991年莊嚴致女兒莊小羽的3封圖畫家書。
展覽現場,趙蘅向來賓們介紹了自己家書背后的故事。1953—1957年,她的父親、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趙瑞蕻被高教部選派赴民主德國萊比錫大學(卡爾·馬克思大學)東方語言系任客座教授。在德國任教的前三年,趙教授與妻子和三個孩子鴻雁往還,留下了那個時代家人之間交流的軌跡,反映了當時中國和民主德國的社會狀況、人們的精神面貌以及兩國人民的友誼。1956年,11歲的趙蘅和弟弟隨母親來到萊比錫,跟父親團聚,并一起生活了一年。配合家書展出的還有一組拍攝于德國的老照片,再現了當年的小學生趙蘅與父母弟弟在萊比錫的生活景象,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
此次展覽旨在通過家書讓德國觀眾了解漢字書寫、禮儀道德、家教家風、民族精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家書中尊老愛幼、兄弟有愛、夫妻恩愛等中華傳統美德,珍視親情、友情、愛情等人類美好情感,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